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5:12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自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格尔木严格按照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特色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期间,整体工作被文化部第九督导组督导评审为优良档次,在督导组的指导下,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创建规划和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当成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队伍保障、社会动员和监督评价六大体系。制定印发了《格尔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格尔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9项建设任务和12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推进会、协调会层层分解创建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同时将创建工作纳入文明单位创建考核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推进重点课题研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保障 

  开展课题研究、制度设计是创建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为了破解创建中的难题,我市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思路,组建了以省社科院4名专家为主体、20余人的公共文化建设课题研究队伍,结合创建实际,完成了《格尔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与机制创新研究》、《格尔木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研究》、《格尔木市流动人口文化建设研究》和《格尔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等4项课题研究;完成制度设计成果30余项,包括发展规划、政府文件、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四个部分。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重点领域工作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今年,顺利通过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评审。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制定了《格尔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方案》,合理分配使用国家专项引导资金,同时,将创建工作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年度增幅不低于同期全市经济增长速度。2010—2012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不含基建投入)分别为2749万元、3361万元、48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45.6%2013年,财政在安排公共文化资金的同时,还专门安排文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创建以来,格尔木市加强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投入资金2亿余元,先后实施了奥林匹克中心广场、将军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中心广场、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农(牧)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歌舞团排练厅、石油俱乐部、铁路工人俱乐部、电力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按照人均新增文化活动场所面积0.3平方米,我市现已达到人均0.5平方米,走在了全省前列。投资246万元新建了数字图书馆项目,投资260万元为全市26个社区配备群众文化活动设备,有效提高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1个(部颁一级馆)、图书馆1个(部颁三级馆)、博物馆1个,影剧院5个,文化活动公园3处,大型文化广场7处,会展中心1个;城区文化活动中心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6个,村文化活动大院21个,农(牧)家书屋4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42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2个。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市、行委、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四)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确保人才队伍活力迸发 

  按照专兼结合、走引结合的思路,采取政府雇员、同工同酬聘用等方式,着力加强专业文化队伍和业余文化组织建设。2012年一次性为为市歌舞团、广播电视台解决了50名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工作人员,弥补了文化、广播电视人才长期短缺的问题。全市拥有专业文化工作者120余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人100余人,书画专业人才20余人,社区(村)兼职文化指导员90余人,文化志愿者500余人,文化爱好者2000余人。形成了以歌舞团、文化协会等专业文化队伍为核心,业余文化团体、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志愿者为辅的专兼结合、覆盖全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 

  (五)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动员扩大群众参与面 

  围绕一个品牌、两个依托的思路,积极举办大型节会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打造昆仑文化旅游艺术节、山宗水源”—昆仑文化活动周,山地纪录片节等品牌节会活动。依托各类文化场所和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开展激情广场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文化协会交流竞赛、昆仑之星才艺大赛、个人艺术作品展、图书展等活动;开展书画、舞蹈、音乐等文艺辅导培训和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学习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电影“2131”工程,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创建以来,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0余场次、书画展11场次、放映电影1500余场次;举办大型图书展2次,组织各类图书数百万册。向我市4所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图书;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支持群众兴办社火队、老年合唱团等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采用活动冠名、赞助以及为企业量身打造文艺演出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文化活动举办,努力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企业反哺文化的发展模式。 

  (六)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于民 

  严格按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要求,积极做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将军楼主题公园等10余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工作,每周开放7天,每天开放8小时。截止目前,利用免费开放场所已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4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4.5万人次;接待借书人群4.5万余人次,图书流动达7.8万余册;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人数5700余人次;利用文化站场所创作书画作品1200余幅,制作木雕、刺绣等手工艺品700多件,举办书画展11次,展出书画作品800余件。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 

  创建期间,成功申报青海蒙古族达罗牌、木雕、服饰制作工艺、民间祭火等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市文化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加大艺人扶持保护和技艺传承力度。全市现有逐步繁荣化、规模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传承带头人24名、学徒60人,成规模工艺产业3处,从业人员20余名;成功申报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牛沟岩画,长江源头第一桥旧址,万丈盐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力开展文物展览及交流活动,共吸引4万余名中小学生、市民、军警官兵等前往博物馆参观并接受教育。 

  (八)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研究制定了《格尔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方案》。一是将创建工作与传统媒体宣传相结合。在《格尔木日报》、市广播电视台累计刊播创建新闻800余条,在《中国文化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青海日报》等刊发有关新闻30余条。向文化部上报示范区创建信息90余篇。二是将创建工作与网络宣传相结合。创办了文化格尔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网站,数字平台建设有了新突破。三是将创建工作与期刊宣传相结合。创办《文化格尔木》季度刊物,记录和展示示范区创建风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对外交流,为推进示范区创建搭建了新载体。四是创建工作与户外宣传相结合。利用市区主要广场电子大屏、广告牌、出租车顶灯、公交车车体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建内容。联合邮政部门开展了致全市人民一封信活动,寄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致全市人民一封信2万封,有效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二、挖掘优势资源、突出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我市积极探索具有格尔木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重点挖掘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优势、特色文化,做优做强昆仑山文化、昆仑水文化、昆仑玉文化品牌;以基层特别是城区街道、社区,农牧区乡镇、村(牧)委会为突破口,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打造地方性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第一,主体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创建以来,我市把昆仑文化作为培育城市文化的主体,把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载体,切实加强对昆仑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宣传推介,不断充实、丰富和拓展昆仑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外延,举办昆仑文化旅游艺术节、山宗水源”—昆仑文化活动周,开展了昆仑文化国际论坛、昆仑山敬拜大典、昆仑山朝山等一系列活动,开辟了以昆仑文化为主题的一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规划实施了昆仑神话园、中国昆仑玉交易城等一批重点昆仑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同时,加大昆仑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引进力度,大型音乐剧《昆仑神话》在我市拉开全国巡演序幕,大地情深神奇格尔木进京展演、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伊索寓言》及大型舞蹈诗《昆仑诗韵》演出获得成功,对提升昆仑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格尔木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文化社区(乡镇)建设卓有成效。按照一个社区(乡镇)一个特点一种模式的文化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和文化乡镇,真正使公共文化建设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出特色。一是依托共建企业,打造文化场所特色社区。河西街道建安社区与热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天阳工贸公司结成企居联建对子,由企业提供场所和设备、社区提供文化管理人员和部分设备,共同建设社区文化驿站,吸收社区文化能人、文艺人才和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成立相关文化活动协会,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观摩交流和群众读书、文艺演出活动,形成了有场地、有组织、有水平的公共文化活动模式。二是依托丰富资源,打造文化管理先进社区。黄河路街道石油社区依托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优势,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网格管理体系,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管理,形成了文化资源丰富、五格五员(五个网格、五名兼职文化管理员)管理的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网络体系。三是依托文化人才,打造文化活动经常社区。黄河路街道铁东社区与民族文艺人才丰富的长江源村结成村居文化联建对子,在调动辖区单位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计划,邀请长江源村文艺人才经常性开展文艺演出、辅导培训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做到了文化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四是依托现代技术,打造文化传播便捷社区。昆仑路街道建兴巷社区与市移动通信公司结成共建对子打造无线社区,建立社区居民手机号码台账,建设移动信息发布平台,随时将公共文化建设等社区活动信息向居民传递,并自办社区报纸加强文化传播,确保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及时有效。五是依托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建设品牌乡镇。充分发掘农牧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调查整理和申报挂牌工作,根据各乡(镇)自身特点,鼓励开展青海花儿、藏族锅庄、蒙古族手工刺绣、根雕、木刻、玛尼石制作、蒙古族民间祭火、那达慕大会等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承活动,先后建成了郭勒木德镇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乌图美仁乡国家级那达慕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形成了乡镇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经常举办的文化建设良好局面。 

  第三,文化三进活动特色鲜明。创建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文化进军营、进企业、进寺院活动。一是文化进军营,把军民文化共建作为双拥共建和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期间,组织文化单位积极开展文艺、图书、电影进军营等文化活动,平时经常性组织军民共建单位开展军民联欢、慰问演出活动,并邀请部队文艺团体参与全市各类文化活动,促进军地文化交流。二是文化进企业文化,制定出台了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加强对企业文化活动和文艺骨干的指导培训,形成较为稳定的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志愿者队伍,大型企业已成为全市文化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组织社区与辖区企业开展文化联欢、读书和演出活动,为在格施工的建筑企业工地设立图书流动站2处,在丰富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企地共建。三是文化进寺院,坚持把文化建设、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寺院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为寺院送图书、送电影、送科技、送法律活动,为寺院免费安装电话、广播和有线电视、体育健身器材等。 

  通过两年多的创建,我市在全面完成规定动作创建的同时,自选动作形成了格尔木自身特色,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一是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项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族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二是通过丰富载体,打造品牌,树立起了具有格尔木特色的昆仑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升。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融合发展,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四是创建工作与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密切融合的实践,对于青海乃至西部具有多元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制度建设的成果为使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从行政手段走向法制化管理开了个好头,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省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格尔木市的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创建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高素质文化人才引进工作仍需加强;三是创建思路、特色发展还需挖潜。为巩固和提高创建成果,我们要站在推动格尔木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民生工程一样重视文化工程,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发展,为我市实现转型跨越、进位赶超提供新的支撑。 

  一是在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发展上下功夫。硬件方面,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充实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格尔木市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历史博物馆、市民文体活动中心、昆仑玉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软件方面,用科学的方法管好、用好阵地设施,完善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做到建管并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创新和激发内在动力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搭建载体,以点带面,采取新模式、新举措,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通过百姓大舞台、激情广场大家唱、昆仑之星才艺大赛、书画展等群众文化展示平台,选拔全市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激发内在动力,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促进协调发展。让各族群众投身文化建设,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是在着眼长远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创建示范区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性的经验推广和成果转化。面对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要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特色文化建设要有延续性,必须立足现实,借助地理区位优势,继续打造昆仑文化品牌。 

  四是在理论指导实践支持发展上下功夫。示范区创建理论研究、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制度保障、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做好文化惠民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牧)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