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保山,古称永昌,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接壤,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1区4县72个乡镇,总人口252万人。保山四季如春,风光迷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厚重,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中国西部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市。
2011年5月,保山市被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保山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和“一把手工程”,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文化惠民宗旨和打造保山“五大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的要求,按照“全面达标、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思路,瞄准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创新拉动转型发展”为重要抓手,制定规划,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加大投入,高位推动,全力推进保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多样化、数字化、公开化、均等化”的发展轨道,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化、规划布局科学化、载体品牌化、供给多样化、服务均等化和共享社会化,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的文化自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品牌性的文化活动”、“规范性的文化队伍”、“长效性的文化保障制度”、“思想性的文艺精品”、“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意性的文化产业”、“独特性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性的文化管理”等10个方面的目标。刘云山、李源潮、刘延东、汪洋、贾庆林、李长春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莅保视察,对保山在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上取得的经验特别是“大村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在全国推广学习。保山市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市文广局被表彰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单位”。
一、对照《创建规划》和《创建标准》,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保山市《创建规划》有47项创建指标,实际完成48项;《创建标准(西部)》61项指标,8月23日至25日,国家验收组莅临我市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对我市创建工作的评定结果为58项优秀,3项达标,优秀率95.1%,较好地完成了创建任务。
二、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果和可喜的惠民实绩
(一)四级联动八方筹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两年多来,我市多渠道筹资8亿多元,切实加大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全市大力倡导文化建设之风,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共同掀起新一轮文化建设高潮。截止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达标率均为100%;913个村(社区)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室;建成918个农家书屋、881个电子阅览室、56个“乡(镇)情展室”,232个“村情展室”和一批文化大院。为实施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面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的同时,全市大力实施标志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工程。建设了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滇西抗战纪念馆、保山历史名人馆、保山永子围棋馆、松山抗战大遗址公园等一批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新一轮的大投入、大建设和大发展,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二)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标,全面实施“文化惠民服务工程”
一是围绕“文化乐民”,重点组织实施了“欢乐乡村大家乐”、“千场节目下乡村”活动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市 70%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100%的村(社区)实现了“月月有电影”,65%以上的村(社区)实现了“季季有比赛”和“年年有演出”,基本实现“家家有电视看”的目标。同时,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面实现了免费开放服务。二是围绕“文化育民”,利用各级纪念馆、博物馆和乡(村)情展,积极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切实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公共图书达270.3万册,人均1.06册。确定了“机关读书月”、“青少年读书月”、“老年读书月”、“企业读书月”和“乡村读书月”,提出了“每人每月进一次图书馆、读一本书”的全民读书目标,在城乡广泛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最大的“文化育民工程”来抓。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全面建设“农文网培学校”,为群众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条件。2012年,全市共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次。三是围绕“文化富民”,重点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切实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包括翡翠、黄龙玉、玛瑙、永子、圆角背幺等。腾冲县中和镇大村注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合作社”,下设石材、刺绣、农家乐、农民演艺产业分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经营范围。全市73项非遗保护项目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3.75万人,年收入达6.8亿多元。四是围绕文艺精品创作,制定实施了《保山市外来拍摄电影电视剧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评奖办法》等政府激励性办法,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纪录片《记忆的伤痕》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最高奖—“星光奖”;纪录片《松山,松山》获全国优秀纪录片奖;以保山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小说《泥太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讴歌全国重大典型郑垧靖的报告文学《大地有多重》、歌颂杨善洲的《大道践行》、长篇叙事诗《公仆本色》分别荣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杨善洲》、《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翡翠凤凰》等影视剧作品在全国热播;推出了《古道飞歌》、《云茶飘香》、《金布朗》、《巍巍松山》、《梦幻腾冲》、《春暖保山》等一大批优秀舞台剧节目。
(三)制度设计引领、典型示范先行,公共文化建设亮点频现
保山市把制度设计、课题研究与创新拉动工作摆到了示范区创建的核心位置,组成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安排专门的课题经费,启动了6个事关保山文化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重要科研课题,初步实现了公共文化的体系化创新,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的转型发展。课题研究注重实践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完善提高,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并且都转化成了政府的政策或制度,为示范区创建和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其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作为课题代表于2013年5月14日以西部第三、全国第九的好成绩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的评审。
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引路、带动全面发展是我市抓创建工作的关键。一是抓示范文化站建设。把文化站建设作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来抓,建成芒宽乡等35个示范文化站及15个重点示范文化站,推动了乡镇文化站的转型发展。二是抓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结合2012年国家十大重点文化创新工程之一“村级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课题研究的推进,制定实施了《村级文化建设十条指导性标准》,推出了中和镇大村、固东镇江东社区、象达乡朝阳村、蒲川乡米果村、田园镇龙泉村等9种文化惠民示范村的新模式,建成53个文化惠民示范村。三是抓社会文化示范单位建设。现已建成机关文化示范单位、老年文化示范单位、校园文化示范单位、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等市级社会文化示范单位。四是抓免费开放示范单位创建。全市共建设14个市县示范单位。示范文化站、文化惠民示范村、市级社会文化示范单位和免费开放服务示范单位的建成,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文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径,总结了经验,打造了亮点,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构建“十大展示交流平台”和“三大数字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新业态
保山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共创建了校园文化与公共文化共建共用共管平台、企业文化大展台、社区文化艺术节、欢乐乡村文化艺术节、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云南保山实验研究基地、中国·保山南方丝绸古道商贸旅游节暨保山端阳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高黎贡山书画院、保山市赏石文化协会、中国传媒网云南频道等“十大展示交流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建成“三大数字化服务管理体系”:以“桥头堡文化网”为依托建成了“保山市数字美术馆”、“保山市非遗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构建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网;利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和“机关工作四化管理制度设计研究”等两个课题研究的创新成果和制度设计成果,全面建成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统计管理评估体系。
(五)着力加强“五支队伍”建设,初步构建了全市公共文化队伍新体系
一是保山市紧紧围绕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切实增加编制,强化培训,建强一支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专业队伍;二是敞开大门,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一支各级公共文化“既要有专干,又要大家干”的共建共享共管队伍;三是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不断壮大一支遍及城乡的文艺服务人才队伍;四是统一安排,分级落实,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五是立足本土,联合各方,构建了一支公共文化科研队伍。“五支队伍”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初步构建了全市公共文化队伍新体系。
三、以示范区验收为契机,继续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国家关于创新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非常正确有效。保山市乘上了国家公共文化高速发展的快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云南和同类西部地区提供了经验和示范。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创新公共文化建设非一时之功,而需长期努力。
一是把文化工作摆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布局中。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存在问题,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确保示范区验收后,要求不减、投入不减、力度不减、速度不减,常态化持续发展。
二是继续高度重视文化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实施和完善提高已经取得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课题研究成果,并不断推进新的研究,努力做到用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和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切实保障全市公共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进步。
三是继续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目标,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摆到广大乡村。整合各方资源、资金和项目,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共建共用共管,切实搞好乡村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乡村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边疆人民的关怀。
四是继续大倡文化建设之风,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已形成的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精神和参与热情,在继续搞好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全面打造“永子文化、地质文化、侨乡文化、翡翠文化、抗战文化”五大文化品牌,推动保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