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辽宁省大连市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集中评议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3-09-16 15:19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09-16

  2011年6月,大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在文化部和辽宁省文化厅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十八大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战略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全域城市化、改善民生质量,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列入政府重大民生工程,认真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两年时间内,全市上下开展了规模空前、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高标准全面完成了《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市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我市成立了以李万才市长为组长的创建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22个部门(含14个区市县)参与的示范工作领导小组, 

  将创建示范区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考核指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市政府与各区市县政府签订了创建示范区责任状,落实责任时限,分解任务,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全民”的原则,构建了政府负总责、部门牵头、区街配合、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二)坚持规划引路,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我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了利用两年的时间,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水平为重点,以强化资金、技术和制度保障为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全面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辽宁领跑、东北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在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为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指导。 

  (三)加大财政投入,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示范区创建期间,大连市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经常性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投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至少2.6个百分点;2013年预算投入13.8亿元。自2011年创建示范区以来,全市财政共投入14.8亿元,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供给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四)落实整改任务,力争全面达标。我市严格按照创建中期文化部对我市提出的反馈意见,制定了整改计划,突出重点项目,下发了《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规划了近期和远期目标任务。新建了6600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新馆舍,与现馆舍面积共1万余平方米;未参评的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设备功能条件均整改达到标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均按照配置标准实现全覆盖。 

  二、创建规划落实情况及成效 

  创建示范区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国家东部地区的《创建标准》,在巩固已有成果,完成达标的基础上,坚持城市与农村互动,创建与惠民并行,多措并举,全面落实《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五大方面18项重点任务,并有效解决了创建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创建示范区以来,我市积极规划布局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一是在东港新区、普湾新区等黄金地段投资兴建大连图书馆新馆、大连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等一批市级重点文化项目,新建大剧院投入使用。同时新建和改扩建了8个县区级文化场馆。(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1个;文化馆12个,全部达到二级馆以上标准;博物馆29个,其中公共博物馆15个;电影院3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化影院在区市县全覆盖。)二是为全市114个农村乡镇投资新建了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46个城区街道均整合资源扩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987个行政村均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一场九室”(文化广场、图书室、培训室、多功能室、电子阅览室等),504个社区均建有至少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三是在全市新建了1500个标准配置的电子阅览室,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已达到了100%。一个布局合理、档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 

  (二)着力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精品艺术演出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市文化院团编排的京剧《风雨杏黄旗》、话剧《雷雨》、《民意如天》、杂技版童话剧《胡桃夹子》等一大批精品剧目实行低票价惠民演出,获得市民高度赞誉。二是市政府每年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组织专业院团和单位为中小学生、农民工、市民提供文化演出,放映农村电影1.4万场,近300万人次受益。为农村地区免费送戏下乡、放映电影、送图书、送文化辅导、送网络资源等等已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免费开放,实现每天免费开放时间延长一小时。每年遗址类博物馆举办精品展12场,十余万人次受益。 

  (三)着力促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建示范区两年来,全市文化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以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专业院团等专业文化队伍为核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专职文化队伍为支撑,城乡社会文化团体、文化志愿者以及农家文化大院为辅的专兼结合、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队伍,其中公共文化从业人员总数达5000余人,文化志愿者近3万人,城乡基层文化骨干7.7万人,全市特色文艺活动队伍120支,农家大院400余个。文化志愿者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以“百姓大舞台”、“文化大展台”、“知识大讲堂”为载体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四)着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我市不断完善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欣赏、剧场受益的发展模式。市财政每年出资1300余万元聘请知名交响乐团、民办专业剧团深入社区、广场、农村及敬老院、中小学为市民演出,购买精品戏剧、展览低票价甚至免费向市民开放,对演出公司等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全市有民间文化企业文化团队300余支,每年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3000余次。大连城市交响乐团等一批社会文艺团体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亿达集团每年出资300万元举办“亿达之声”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此外,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大连新年音乐会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均有社会资金支持。 

  三、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大连市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发展新途径、新方式,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呈现出了文化活动品牌化、文化服务便民化、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均等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非遗保护方式创新化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连特色,展示出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一)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化、体系化。一是开展群众文化“五要”系列活动。每年参与群众演员达7000人次通过搭建“我要美起来、我要舞起来、我要唱起来、我要演起来、我要爱起来”等活动平台,探索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保障百姓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权益。开展了“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相继推出了“让高雅艺术走近市民”、“公益文化百村行”、“大连文化大讲堂”等20多个主题活动,实现了百姓享受、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利。三是大型艺术活动演出品牌化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大连新年音乐会、大连迎新春京剧晚会已成为广大市民每年欣赏高雅艺术的选择。 

  (二)文化服务日趋便民化。全市打造了城镇500米,农村1000米文化圈,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新展”城区文化服务新态势;推行“和谐乡风”计划、农村公共文化“五大工程”和“特色文化大院”,创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传播文明乡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便民化的全域发展,使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有场地、有内容,就近方便、低价惠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享受得到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一是“文化直通车”开进千家万户。在主城区率先实施“文化直通车”服务,将文化服务送到社区居民中间,开展了百场巡演进社区、百场电影进社区、百场讲座进社区、百部好书漂流进社区和百场健身展演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河口在“文化直通车”服务中,开展了百天百场系列文艺展演、星光大道走进沙河口演出、我要当明星社区文艺巡演、舞墨丹青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活动二是少儿图书资源实施全域共享2012年,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大连市少儿图书资源全域共享建设实施方案》,以市少儿图书馆和各区市县图书馆为中心馆建立学校分馆,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少儿图书资源全域共享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阅读需求,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少儿读书难的问题。三是公共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将“广电模式”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模式,出台了《关于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双向互动技术方案》,采用窄带回传技术进行网络双向化改造,实现了农村群众按需求点击“菜单”,实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文化需求。2013年还启动了“进村入户通海岛”工程,使进村入户工程的农村覆盖面由30万户提升至50余万户。 

  (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均等化我市通过对农民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定向文化服务,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农民工文化“四送”活动成效显著。每年开展包括为农民工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送讲座(培训)等四大类文化活动,30余万农民工受益,保障了农民工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关注老年人文化生活。面向敬老院设立图书馆分馆,开展送戏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老年文化队伍建设,组织了“东方美”等多支老年艺术团体,帮助老年人展示“银发美”的风采。三是为残疾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县区级上所有图书馆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图书室,10余万人次残疾人受益。四是建成了67个少儿图书馆分馆,持证读者4万余人,每年流通图书74万册。 

  (四)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我市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了多种形式的新型文化服务模式。一是建设数字图书馆搭建了大连图书馆——区市县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室——村(社区)图书室四级服务网络平台为城乡群众提供文献借阅、数字资源远程访问、多媒体欣赏等公共图书馆“一站式”服二是推出手机图书馆服务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平台登录大连图书馆办理各项业务,访问上百万种电子图书、7800多万篇报纸全文以及1万多本有声读物三是建设有线电视数字图书馆。大连图书馆的 “大连数字图书馆”电视频道,3万多用户可以通过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浏览大连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目前,大连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字化率达到99.8%、报纸、期刊的书目数字化率达到97%,实现了书目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的目标。 

  (五)非遗保护方式创新化。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22项、市级73项,其中复州皮影戏和庄河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建示范区以来,我市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非遗项目以“活态”形式走进学校、走进百姓文化生活、搬上舞台,促使公众认知并参与保护传承,推动非遗保护的惠民化建设。一是非遗项目进校园。在大连艺术学校建立皮影、剪纸世界级非遗项目校本课程。每为城乡中小学生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100场。二是创新演绎人偶同台。采用人偶同台的方式编排了大型偶影戏《卖火柴的小女孩》面向中小学进行公益演出60场,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是创作演出的综艺晚会《大海的歌》,将国家级非遗项目长海号子搬让舞台,让非遗活态传承,进入百姓文化生活,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 

  四、巩固创建成果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我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将按照文化部验收检查组对我市的反馈意见,结合《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的目标任务要求,固本强基、再接再厉,打造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升级版”,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提供新的示范。 

  (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文化服务资源,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多部门、全社会资源共享、合力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的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升级和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打造一批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普湾新区等新兴城市文化综合体,形成大连城乡文化全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实现市内城区500米文化圈基础上,推动建设金州新区、北三市人口密集区1000米文化圈。 

  (三)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要求,重点扶持面向社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参与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四)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数字资源的作用,努力搭建和创造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互动服务平台、手段及群众文化需求项目,满足城乡群众方便快捷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将在此次创建的良好基础上,以大连全域城市化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努力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指数、彰显和发挥国家示范区示范引导作用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