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制度设计研究推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3-11-11 11:46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11-1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是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工作的前置条件和重要内容。开展制度设计研究,目的是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不同模式,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理论和制度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第一批创建示范区31个课题,基本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包括政府主体地位、经费保障机制、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等多方面内容,立足解决制约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整体上看,大多数课题研究正确把握了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的实质,充分体现了与创建工作的紧密结合,并把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制度设计,有效发挥了示范区创建的引导、示范效应,达到了制度设计研究的预期目标。 

  广东省东莞市针对东莞公共电子阅览室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我国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了标准先行、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的研究思路,2011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市文广新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下发了关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相关文件7份,制定的东莞市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相关标准5个。东莞市以“五个统一、三级管理”的总体规划解决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布点问题,以“文化e管家+云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基层缺人才、少资源的现实问题,以“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整体设计解决了建设形态和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的问题,通过标准与政策文件的发行有效推动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的建设目标。 

  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以提升服务效能为切入点,创新性开展了“3+1”服务网络建设和“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一是针对区域面积大、发展不均衡特点,建立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在“区级—街乡级—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在区级和街乡级文化设施之间增加了地区级文化中心建设,创新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3+1”模式。区级设施重在统筹引导,地区级设施强调特色共享,街乡级设施实现公益均等,社区村级设施突出基本便利。二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创新服务方式,研究建立评估体系。在创建期间研究制定了评价与考核相结合,且符合朝阳自身实际的“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即2个评价指标体系,《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朝阳区街乡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5个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文化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图书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博物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街乡文化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朝阳区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川省成都市基于成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践经验,以及课题研究中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确定了以“城乡统筹、丰富供给、创新发展”为主题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的方向,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了支撑成都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制度政策、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一是形成了支撑成都公共文化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成都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从根本上解决了成都公共文化建设的“设施建设、经费落实、人员配备、服务开展”等历史性问题,为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预留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有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建起了推动成都公共文化规范运行的标准体系。成都市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出台的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村级公共服务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标准,这些工作标准补充细化和延伸了国家相关标准,成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实施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尺度。三是形成一系列集约高效的文化服务组织运行工作机制。包括城乡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机制、标准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图书馆文化馆的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机制、分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机制、以争创成都“先行区”区县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激励机制。上述具有成都鲜明特色的政策、标准、机制,对成都公共文化建设持续科学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加速了城乡一体、设施配套、网络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江苏省苏州市立足原有工作基础,着力研究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政府主导和制度保障,对总分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内涵,彰显效能,使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由“职业行为”走向“政府主导”。一是总分馆建设主体适当上移。苏州市政府作为苏州市市区主要建设主体、区政府为次要建设主体;县级市作为各县市的建设主体,免除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上的责任。二是合理切分管理单元,建立多个总分馆服务体系。苏州市区以苏州图书馆为总馆,建立市区的总分馆体系,县级市由各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在各镇政府所有地、撤乡并镇的人口聚集区建立统一管理的分馆,建立覆盖全县域的总分馆体系,以流动图书车定期服务各个乡村。三是应用信息技术,保障总分馆高效运行。计算机业务管理系统支撑图书馆采、分、编、借、还和总分馆文献通借通还等业务需要;远程监控确保服务质量,减少读者纠纷;远程咨询平台,提升分馆服务能力;辅助管理系统,实施文献资源智能调配。四是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流程。全市公共图书馆提供统一的专业化服务,即统一的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使全市公共图书馆能够提供基本一致的服务;统一的网上参考咨询,形成及时应答机制和审核机制;统一的讲座、展览、读者培训、阅读推广等读者活动。服务体系内部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检索、通借通还。 

  上海市徐汇区以绩效评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过近2年的创建工作,徐汇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以明显提升。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012年服务人次为635万人,较2010年相比平均增加39.78%以上。二、2012年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2678场,比2011年增长15.93%,382.5万人次参加。三、全区13个社区文化中心平均每周开放时间74.1小时,大大高于上海市规定的56小时。四、徐汇区以“智慧文化”为抓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已在辖区内安装信息化终端设备229套,居民办卡累计4053张,实现赠票预约40场近万人次受益。五、在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六、形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法人主体地位,提升中心运行服务水平。 

  重庆市渝中区通过上千份问卷调查、数百小时个案访谈及社区走访,全面掌握渝中区农民工的基本文化生活现状及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从政府、社会及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了构建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体系面临的障碍,为探索构建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体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基础。立足于保障农民工享有均等、便利的基本文化权益,针对当前农民工文化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现状,多层面、多角度对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出了“1234”制度框架,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依托“四级文化圈层”,打造扎实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汇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活动共享平台,塑造周末文化服务、节庆文化服务、专属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等四大文化活动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全市首个农民工图书馆于2012年5月建立,购买配置3000册图书、20种期刊杂志、10台电脑,全年累计免费开放1500小时,服务约5万人次。2011年为农民工群体免费发放电影票(电影院观看)1200张,2012年3500张;另外在社区、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空间为农民工放映电影,2011年115场,总计约1万农民工观看,2012年157场,总计近2万农民工观看。2011年为农民工群体组织技能培训、讲座等136场,服务1.2万人次,2012年360场,服务2.4万人次。2011年累计约3万人次农民工参与活动;2012年累计3.2万人次农民工参与。 

  湖北省黄石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和机制。一是出台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局、文化局联合印发《黄石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办法(试行)》,市财政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每年安排经费5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鼓励文艺创作生产。二是政府直接购买大型公共文化活动。2010年、2012年市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矿冶文化节,先后拨付2000万元、1300万元购买文艺晚会、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周、美术书法摄影展、万人乒乓球赛等多项活动。各县市区也都安排了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如:铁山区政府每年安排50余万元专项经费,组织“春节民俗文化踩街”、“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该系列活动长达30年之久。三是采用招投标形式购买。目前已经购买了2个大类,12项文艺节目送到基层。如“磁湖梦演艺送戏进社区活动”,是由市财政按每场1.5万元的价格从市场购买,每月到各城区巡回演出,已经演出23场次,深受广大市民热烈欢迎。 

  海南省澄迈县针对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形成了一整套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思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出台了10项制度文件,这些文件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设施建设、产品供给、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参与、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引导和规范了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制度促建设,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促实施,从而建立起制度建设与示范区创建相统一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上述制度安排,澄迈县在全县落实了“住房开发投资提取1%文化建设费”的规定,明确了年人均文化事业费30元以上的标准。2011年,澄迈县财政配套投入资金1.1亿元,2012年继续投入资金1.3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平台,创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对社会力量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把好准入门槛,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政策规范,对社会力量参与设施运作进行考核评估,同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专项引导资金和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取得实效。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1400万元左右撬动了社会资本10亿元的投入。在活动举办方面,投入1倍的政府资金,撬动了5倍的社会资金,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渠道。截止2012年,鄞州已建(在建、筹建)各类博物馆达36座,其中民办博物馆23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8.5万平方米,博物馆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约1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占总投入的66%。人均博物馆总数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拥有量。“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服务外包,项目实施以来,共举办“天天演”3483场,观众达380万人次;其中参与演出的专业剧团130个,业余文艺团队78个,区文化艺术中心演出203场,赴基层演出3280场,深入基层比例高达94.2%,实现了“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层农村和社区的全覆盖。 

  湖南省长沙市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积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顶层设计”,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意见》,成立了长沙市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委员会;二是优化群众文化活动投入机制,长沙市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并逐年增加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支出,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予以同步发展,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同步增长;三是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团队建设,着力打造好一支过硬的业余文化辅导员队伍、一支优秀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一批合格的业余群众文艺团队,着力提高群众文艺团队的专业素质,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截至目前,长沙市约有群众文艺团队3600多支,其中正式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1200多支。常年参加群众文艺团队活动的总人数从之前的1万多人增长到10多万人,直接带动人群达100多万,辐射影响全市人口2/3以上;四是努力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带动,拓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领域和对象,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三年来,长沙市“千团汇演,百佳评选”共开展各种规模的演出2万余场次,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400多个社区,惠及600多万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