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湖南省长沙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上的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13-11-11 11:54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11-11

  自2011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在文化部、财政部和省文化厅、财政厅的支持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突出群众主体、实施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服务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三圈”、“五化”、八有”的工作格局即构筑主城区和县(市)城10分钟、农村中心镇(特色镇)15分钟、农村一般村镇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活动品牌化;做到城乡“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办有经费”。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创建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城乡互动机制。我们突出城乡统筹,编制了《长沙市文化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实施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考评制度,通过实事下任务、示范树典型、考核排名次等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实施分级负责,市级突出标志性项目打造、区县突出骨干性设施建设、乡村突出基础性阵地覆盖,构建四级网络、三级服务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开展公共文化“五送”(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和“五进”(进社区、进村镇、进屋场、进校园、进工地)服务,年均送戏1000多场、送电影20000多场。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倾力打造少奇故里花明楼镇、千年陶都铜官镇、汤泉神韵灰汤镇、花炮之乡大瑶镇、湘绣小镇沙坪镇等一批特色文化乡镇,引领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二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我们促进省市、市区、政企、校地等多层次的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联创共建格局。依托党员远教、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社区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整合教育、园林、体育系统阵地资源,推动少年宫、公园、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整合省会高校资源,推进“校园文化进社区”,40所高校100多个学院参与,对接200多个社区。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我们制定实施了鼓励扶持民营博物馆发展、城乡影院建设等政策,鼓励地方兴文化、群众办文化,社会办文化场馆达500多个、民营博物馆20多家。扶持组建小剧团、小剧社、小剧组,开展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开展十万群众进歌厅、群文节目进歌厅、歌厅节目走基层等活动,实行长沙图书交易会与“书香长沙”读书活动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化企业助推公共文化的新路径。 

  二、坚持建管并重,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按照“建成投放一批,建设上马一批,规划布局一批”的思路,先后建成橘子洲生态文化公园、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推进了两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9个区县(市)建成文体中心(大剧院)6个。全市实现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超部颁标准的示范性文化站98个、文化活动室(中心)290个,形成“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管理。我们按照“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活”的原则,坚持“全天候开放、满负荷运转”,推行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绿网”星级评比制度;常年组织开展基层文化馆站站长、专干等业务人员培训,编辑出版《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5万册、《长沙文化地图》10万张,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我们以全市12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为中坚,开展“百团汇演”、“百佳千星”评选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群文品牌和“群星奖”。《山泉》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群奖,知青艺术团等群文团队登上国际舞台,长沙“群文湘军”得到文化部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同时,还打造了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周、橘洲音乐节、“艺术长沙”双年展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全市80%以上的村(社区)拥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三、突出文化利民,增进民生福祉。一是以文惠民。我们坚持把示范区创建作为打造城市国际品牌和湖湘文化特色的一个载体,作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一张名片作为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一件实事。通过创建活动,实现文化设施全域覆盖,全市文化馆站、文体场所遍布城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连城带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群众更加便利、便捷,均等、均衡地享受基本文化服务。二是以文乐民。我们坚持让群众享有宽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尽力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健身释放工作压力、以文化创造增强精神动力。如今,长沙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电影、流动展览等文化服务随机展演;街区自助图书、社区电影放映、品牌文化讲座成为定时、定点的文化服务项目;传统的馆站、场所,现代的媒体、载体,数字馆、实体馆相得益彰,市民自主选择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以文育民。人能创造文化,文化又能熏陶人。我们坚持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名城,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以高雅的文化提升人如今的长沙,剧院看话剧、歌厅看歌舞、讲坛诵经典,不再遥不可及。“雅韵三湘”、“艺术长沙”定期组织文化经典向市民投放,“橘洲讲堂”、“星城讲坛”常年邀请名家大师与群众对话;湖南大剧院定期推出低票价的话剧演出,湘江剧场每周推出6场零门槛的戏曲大餐,后湖文化园里46个名家艺术工作室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努力做到哪里的群众有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多年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示范区创建实践,长沙市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掌握工作主动权。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才能实现普惠民生。我们坚持用全局的视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谋划创建工作,出台了创建工作规划、推进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意见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方案等具体政策。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同志亲自为《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作序,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定期调度创建工作,经常深入一线调研解决问题。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公共文化建设60多亿元,并决定从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双提”(提质、提效)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开展新一轮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 

  二、充分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提高群众满意度。群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我们坚持把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贯穿文化工作始终,在服务对象上,始终注重向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向城市低保户、农民工、拆迁户等弱势群体倾斜,积极引导普通市民和广大未成年人参与活动,接受熏陶。在服务内容上,始终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展现多姿多彩的群众生活。在服务方式上,坚持让群众走上舞台唱主角、走下舞台当评委,节目自己编、自己排、自己演,政府搭建平台,让群众释放文化创造的活力,展示文化艺术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人才主力作用,激发文化创造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以人兴文,公共文化建设才有不竭动力。我们坚持专业与业余并重,全市培育专兼职文化工作者达2400余人文艺协会(团体)14个;成立“雷锋号”文化志愿者支队、文化志愿者联盟,全市文化志愿者达20万人。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文化人才近百人。实行农村定点对口辅导和社区包片辅导制度,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坚持考核与激励并用,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公开招聘文化站站长,开展“百佳千星”和群众文化先进集体(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