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湖北省襄阳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上的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13-11-11 11:58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3-11-11

  襄阳很荣幸成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襄阳市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新的契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快建设“文化襄阳”,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硬支撑。 

  一、统筹推进,高标准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强力推进市、县(市)、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文化阵地建设。三年内,市中心城区投资20多亿元,新建襄阳市博物馆、襄阳市图书馆、襄阳大剧院、襄阳市艺术中心等“两馆一院一中心”重点文化场馆(所)建设,着力打造展现襄阳强烈文化氛围、以文塑城的地标式建筑群落,形成建设文化襄阳的硬支撑。县(市)区共投资15亿元,新建、改建图书馆7.75万平方米、文化馆5.55万平方米,改扩建后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标;全市77个乡镇、2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有不低于1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着力在全市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四级文化服务保障供给机制。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资源和项目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文化设施网络化覆盖,文化产品网络供给、连锁式服务,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文化圈。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公共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建立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等惠民工程。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关怀,建立农民工流动图书服务和电影放映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设工地看电影、看书、看报、参与文化活动的问题。建立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乡镇(办事处)文化站以上的公共文化场所设置残障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设置残疾人服务专区、特殊人群文化活动项目。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等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让人人享受均等化、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持续创新,积极探索示范区创建的“襄阳模式”。 

  在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面达标的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实践、破解难题,探索管用的办法、长效的体制机制。 

  一是探索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员队伍”建设。分层次建立“三员队伍”,即:文化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文化志愿者)、文化监督员。建立基层公共文化“三员”网络服务机制,实行网络配置、网格服务。每个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设立文化辅导员3名、村(社区)设立1名,文化辅导员待遇实行财政补贴和政府公益性岗位支持两种机制;每个乡镇(办事处)设立3名有一定文艺特长、能够进行文化活动策划等的专业人员担任文化指导员,文化指导员实行年度聘任制;文化监督员队伍由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乡村(社区)干部、文化工作者等五个方面代表共同组成,对村级(社区)以上单位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三员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常态化的问题,形成“以服务效能为导向”的基层文化活动有方案、有指导、有服务、有评价、广泛参与的局面。 

  二是探索实践城市群之间“区域文化联盟”建设。建立“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区域性文化联盟,将示范区创建的成果惠及周边城市。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实现城市群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联、共联共享、共同发展。  

  三是探索实践历史文化承古惠今、传承发展建设。充分应用襄阳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建设50个襄阳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收藏博物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让传统文化精品变成现代文化产品。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地方历史人文知识、传承特色民间工艺,帮助群众学、练地方戏曲艺术,让百姓在参与、传承和创造中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承古惠今的文化发展模式。 

  四是探索实践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营运的长效机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以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引入市场主体,建设集乡镇文化站、影剧院、娱乐城、商业中心于一体的乡镇文化综合体,文化、卫生、商业、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资金由市场主体筹集、政府给政策,日常运营由市场主体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买单”。 

  三、强化保障,形成示范区创建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坚持大员上阵,高位推进,市、县、乡三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公共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公共文化建设占考核总分的3%”的标准,对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制定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实行重点工作路线图管理、台账式管理、全程化督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年度文化经费投入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专项活动资金,其中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亿元。设立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湖北省、全国的平均水平。千方百计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正常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重大专项活动经费、业务学习培训经费。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探索建立提高人才队伍统筹管理层级的机制和制度。每个镇(街)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以上人员,村(居)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同时,加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2015年全市文化志愿者达到1万名以上。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每年培训1000名文化辅导员、10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100名文化站长、100名文化骨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