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重庆市渝中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4-03-13 15:46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3-13
  20112月—201311月,在文化部的指导和市政府督导下,全区上下一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进行制度设计研究,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圆满完成《示范区创建规划》,初步建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西部大都市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2014年—2016年,渝中区将遵循“统筹资源、优化服务、提升效能、保障均等”的原则,重点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探索实践:一是统筹整合“大文化”系统资源,实现文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二是改革公益性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延长服务时间,全时段发挥功效;三是建设包容性、多元化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四是推进数字化资源应用建设,打造集资讯服务、统计反馈、绩效评估于一体的数字服务平台。为完成上述任务,特制定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巩固示范区创建成果,以提升服务效能为基本目的,继续加大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明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统计分析评估、调整决策保障四大系统的功能职责,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全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彰显巴渝文化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2016年末,“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网络建设提档升级,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标准更加规范、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部”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东部”标准,基本建成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特征的都市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架,全市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制度设计目标

  紧扣渝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定位,将课题研究、后续创建与正在推进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山水城市形象区建设紧密结合,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区成果、母城文化建设耦合联动。依托专业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家,以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文化弱势)群体为主要保障对象,开展《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研究;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巴渝文化为统领、抗战文化为代表,开展《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和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出台具有指导性、制度性的政策文件,实现保障均等便利、供需有效对接、彰显渝中特色、延续文化传承,努力为西部都市核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示范样本和经验做法。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整合  进一步健全网络体系 

  对区域内的各级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实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联、共联共享、共同发展; 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规划建设城市历史展览馆、非遗展示园区、小剧场群、音乐厅等文化场馆14000平方米,实施名人雕塑、文化小品等100处文化景观项目,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打造具有都市功能核心区特色的四级文化圈层。 

  (二)创新驱动  进一步完善服务模式 

  创新投入机制,制定扶持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公共文化的标准化体系,试点引导非营利性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创新运行模式,在文图两馆总分馆模式下推进目标化管理,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降低文化设施运行成本;创新供给形式,政府采购、市场运作、按需定供、提高档次,尊重群众文化选择权、参与权,提供健康、丰富、便捷的文化产品。 

   (三)优化服务  进一步提升文化效能 

  以人为本,探索以效益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各类文化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闲置和资金沉淀;改革试点、理顺体制,廓清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统计评估、决策保障四大系统功能职责;加快数字化进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示、文化设施引导项目,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二期、数字化文化馆项目;利用专业院团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落实民生  进一步倡导均等便利 

  精心打造半岛艺术节、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嘉陵之春”、“珊瑚之夜”等五大精品文艺活动,为群文活动提供创作展示平台;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继续实施“文化大礼包”、“渝州大舞台”、“双百双送”、“精品剧目展演”等项目;关注文化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保障居民人均免费开放经费不低于7/年;强化培训指导,培育1000名群文骨干,重点扶持100支街、区群文队伍,培养10名群文系统领军代表人物。 

  (五)承古惠今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推动母城文化研究活化,利用“巴渝古城、抗战陪都”特有资源,推动罗斯福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怡园重庆谈判文献中心、抗建堂抗战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建设,实施“九开八闭”城门城墙修复、老鼓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抗战统战遗址修复等4个项目,为母城文脉延续和巴渝文化发展留存载体,进一步健全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将文物本体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机融合,将川江号子、巴渝木偶等29个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深入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展示进社区、展演进广场活动,让百姓在参与、传承和创造中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承古惠今的文化发展模式。 

 四、保障措施 

  在后续创建工作中,保持创建领导班子不变,创建队伍构成不变,创建资金投入增加,创建内容增加,推动后续创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一)组织保障 

 区委、区政府继续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区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保留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化、财政部门牵头负责,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同时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市文委有关领导、其他科研单位有关学者组成顾问团队,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  

(二)投入保障

 在大力争取中央、市级财政资金投入、补贴和奖励的同时,区级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1%,且随增长比例逐年增加,用于除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外的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演出项目、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事业机构运转、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和基层文化工作的考评奖励。 

(三)政策保障

  出台公共服务保护性成本运行价格政策,按照民用标准收取水、电、气、网、物管等费用。完善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政策,全面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建立公益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公益文化优惠奖励政策,搭建公益文化项目合作发展平台,支持文化爱好者和民间文化团体自筹资金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附件: 

  1、渝中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制 

  2渝中区示范区后续建设重点项目表 

  3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 

    

  主题词:文化  服务  通知 

    抄送:市文委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20 

  

  

  

  

  附件1 

    

  渝中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制 

    

       

  一、建设领导小组 

   ㈠ 组长:扈万泰 

   ㈡ 副组长:何积光、曾君岳、刘彤、戴启常 

  ㈢成员单位: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纪委、区委宣传部、区编办、区监察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文广新局、区建交委、区经信委、区市政管理局、区园林绿化局、区教委、区房管局、区体育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心、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文联、各街道办事处、区国资公司 

  二、建设办公室 

   ㈠ 主任:刘彤(兼) 

   ㈡ 常务副主任:辛正明 

   ㈢ 副主任:雷国新、刁涛、陈英、付红 

   ㈣ 专职副主任:白玉、马佳 

  1.综合组:负责综合协调、文字、档案、会务等工作。组长区委办公室副主任雷国新。 

  2.项目组:负责社区文化墙、文化小广场、公众阅报栏、城市文化阳台、设施设备等建设的协调工作及统一文图大厦、地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标识形象等工作。组长文广新局副局长吴辉。 

  3.评估督查组:负责各项建设工作督查;负责对建设规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对照,对渝中区与其他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对照,对课题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对照,对建设标准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刁涛。 

  4.宣传策划组:负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宣传工作;负责对全区文化元素充实、文化氛围营造进行策划,提出建议、方案。组长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英。 

  三、专家咨询库 

  聘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新、戴珩、杨永恒,重庆市知名专家王宁远、罗智敏、董进波、温俊华、彭泽民等组建专家咨询库,开展理论研讨,指导工作。 

  四、工作机制 

  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协调指导建设工作。 

  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推动各项建设工作。 

  ㈢ 专家咨询库每两月召开一次专家咨询座谈会,研讨当前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附件2 

    

  渝中区示范区后续建设重点项目表 

  (单位:万元) 

  类别 

  主要任务 

  项目内容 

  投资概算 

  建设时间 

  备注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文化圈层建设 

  区域标志性项目 

  老鼓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10000 

  2014-2017 

    

  小剧场群落建设项目 

  10000 

  2015-2016 

    

  红岩联线土地置换及产业基地打造 

  40000 

  2015-2017 

    

  重庆市少儿图书馆扩建项目 

  20000 

  2014-2015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 

  8000 

  2014-2017 

    

  区级示范性项目 

  九开八闭城门城墙修复项目 

  10000 

  2014-2016 

    

  曾家岩50号恩来广场建设项目 

  1000 

  2015 

    

  人文雕塑项目 

  2000 

  2014-2016 

    

  文化步道项目 

  3000 

  2014-2016 

    

  人民公园改扩建项目 

  10000 

  2014-2015 

    

  中央山地公园 

  80000 

  2014-2016 

    

  水市巷传统文化街区 

  10000 

  2014-2015 

    

  街区综合性项目 

  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项目 

  1600 

  2014-2016 

    

  社区保障性项目 

  社区标准化提档升级改造 

  800 

  2014-2015 

    

  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文化产品多元化,文化活动品牌化 

  保障性文化产品配送工程 

  300 

  每年 

    

  高雅艺术欣赏工程 

  200 

  每年 

    

  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改革 

  50 

  2014-201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工程 

  200 

  2014-2016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 

  纵横整合、社会统筹、统一调配、高效利用 

  文艺院团场馆开放日工程 

  80 

  2014-2016 

    

  公共资源统筹平台建设 

  400 

  2014-2015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培养与引进并重,内外并举、社会参与 

  人才培育工程 

  100 

  每年 

    

  人才引进工程 

  100 

  每年 

    

  公共服务信息公示系统 

  600 

  2014-2016 

    

  文化服务引导系统 

  500 

  2014-2016 

    

  公共服务评估系统 

  200 

  2014-2015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 

  100 

  每年 

    

  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 

  200 

  2014-2016 

    

     :211030                        

    

    

    

    

    

    

    

    

    

  

  

  附件3 

  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实现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现制订如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渝中区力图通过本区域案例,以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学术与实践的多学科、综合性视角,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体制方案,最大限度地寻求制度建设中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这些配置之间二次耦合配置的作用和效率,最大限度地解决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重视体制模式与政策工具的功能协调、政策工具与技术支撑的功能整合、工具操作与社会效果的功能匹配,尽快走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性、封闭性、自在性以及随机性的被动局面,切实推动“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的科学发展。 

  本研究计划时限为两年(2014-2015) 

    

  二、研究目标 

  立足渝中实际,完善解决“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和现实困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设计制度,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以空巢老人、农民工、特困人群等文化弱势群体为主要保障对象,探索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 

  渝中区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群众文化需求在很大程度得到满足,在前期课题研究基础上,渝中区把保障对象从农民工这个单一的特殊群体扩大到空巢老人、残疾人、特困户等文化弱势群体,力求通过服务供给均等化研究保障低端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利用渝中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积淀,研究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和开放利用。 

  结合渝中都市核心功能区定位和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目标,统筹整合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展示以抗战文化为代表、以巴渝文化为统领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探索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的路径。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联系社会与百姓的文化桥梁。提高服务效能,推动社会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公平分配与全民共享,是建设幸福渝中的重要内容。提供健康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需求,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抓手。 

  (四)推广渝中模式。渝中区积极探索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都市文化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都市核心功能区优势,利用引领、带动、辐射和交流效应,探索西部都市核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促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并及时总结向西部地区及全国推广特色经验。     

  三、研究内容 

  (一)现状解读: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拟定在渝中区街区综合性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定点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全面了解掌握“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新挑战、关键瓶颈;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寻求现代“都市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途径;同时系统阐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系统构架及发展趋势,以期实现观念方面的转变和制度层面的突破。 

  (二)经验借鉴:空间维度上,对于国内大都市“核心区”(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徐汇区、成都市武侯区、西安市长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众多经验进行深入梳理、消化吸收,加以合理借鉴;时间维度上,对于渝中区在创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程中的各项有益实践,如“总分馆制”、“标准化建设”、“资源整合”进行全面总结,反思不足,探寻优势; 

  (三)框架建构:针对研究目标,围绕区情实际,以实地调查和定量化数据分析为路径,分析渝中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核心内容、措施手段、测评体系、保障条件和监控方式,构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级示范区相适应,并具有鲜明“渝中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四)方案实施: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深入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文化需求,尊重其文化选择,引导他们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融入;结合区情实际和文化资源分布、文化事业发展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题成果的实践基地:菜园坝、大坪、七星岗、南纪门、大溪沟、化龙桥、解放碑等7个街道(全区12个街道)和华福巷、人和街、重庆村、李子坝、虎头岩等18个社区(全区77个社区),深入探索文图两馆总分馆制服务效能提升;结合重庆市京剧团、芭蕾舞团等8个专业文艺院团和UME、环艺等5家影城及部分业余文艺团体的发展现状,研究现阶段文化产品与普通市民、文化弱势群体、特殊保障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探索政府采购、社会运作、有效对接、供需双赢的途径,逐步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渝中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快速建设。 

  (五)总结展望:对渝中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成效的未来展望、推广及可借鉴性拓展,撰写《关于重庆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现状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课题成果,并做好结题有关事宜。  

  四、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通过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开展文献查阅、实证研究、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应用文化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努力使该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掌握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特色领域、理论趋势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实证研究法:以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点为实证范例,利用理论成果开展有关机制制度的试点运行,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具有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等特点的运行机制; 

  (三)对比分析法:充分借鉴国外对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具体实践,从中得到启示并借鉴,比照我国现状,找出共性和特性,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可供选择的运用模型。 

  (四)问卷调查法: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表、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度量表,通过访谈法、问卷法,在相关调查点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人群中抽样,探析目前社会公众对于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认可、认同程度,将结果进行社会学统计分析,找出重点加强和着力提高之处。 

  五、研究队伍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领导,成立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扈万泰担任组长,副区长刘彤担任总协调,文广新局局长辛正明、白玉担任联络员,由文广新局副局长马佳、吴辉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审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 

  2、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协调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3、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验收。 

  (二)成立专家小组  

  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 “智囊团”的作用,研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路径、方式、方法和措施,按照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三三制”比例组建“重庆市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专家组”,主要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多位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与文化及与其密切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多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发表专著、论文百余项;多次承担省部级文化行政部门委托、交办的多项重大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大专项调查研究工作和重大课题成果评审任务;多项建议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专家组成员名单如下:  

    

  姓名 

  专业职务 

  学历 

  学位 

  研究专长 

         

  王宁远 

  研究馆员 

     

  学士 

  图书馆学 

  重庆市图书馆 

  罗智敏 

  副馆长 

     

  学士 

  群众文化 

   重庆市群艺馆 

  董进波 

     

     

  学士 

  群众文化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 

  彭泽明 

     

  研究生 

  硕士 

  公共文化 

  重庆市文委 

  温俊华 

  副局长 

     

  学士 

  公共文化 

  重庆市文委 

  段文杰 

  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 

  博士 

  社会学 

  香港城市大学 

  重庆市文化发展研究会 

    

  六、研究计划 

  研究阶段(含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1、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 

  2、购买中外文相关文献图书及相关设备,并开展实地调查。 

  3、在调查取样的基础上,完成调查统计分析。 

  4、召开课题组研讨会,研究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撰写《关于重庆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现状的调查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动员课题组成员在充分掌握最新、最活、最有用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论证,撰写政策文本《关于重庆渝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的建议》。 

    

  6、召开专家组咨询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 

    

  7、完成研究报告和政策文本的修改和审定。 

    

  8、进一步研究和拓展,尤其是加强成果实践部分,试点开展项目。 

    

  9、做好课题组的成果评估、总结工作,并向领导小组提交工作总结报告。 

    

  20141月—20143 

    

  20144月—20149 

    

  201410 

    

  201411月—201412 

    

    

    

    

  20151 月—20153 

    

  20154月—20155 

    

  20156 

    

  20154月—20158 

    

    

    

    

  20159-10 

    

    

  七、经费预算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序号 

  经费开支科目 

  金额(元) 

  1 

  资料费 

  8000 

  6 

  专家咨询 

  评审费 

  20000 

  2 

  数据采集费 

  10000 

  7 

  劳务费 

  20000 

  3 

  差旅费 

  16000 

  8 

  印刷费 

  7000 

  4 

  会议费 

  8000 

  9 

  管理费 

  5000 

  5 

  设备费 

  8000 

  10 

  其他 

  3000 

    

    

    

  合计 

  105000 

  年度经费预算 

  2014 

  2015 

    

    

  60000 

  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