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交流材料—北京市朝阳区
发布时间:2014-04-04 10:33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4-04

适应首都特征  体现首善标准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朝阳区自古便是京畿腹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已经有了行政区属记载。伴随着古都历经漫长岁月,几经衍变,于1925年正式设区,1958年更名为朝阳区。目前,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街道、19个乡(地区办事处),常住人口374.5万人。改革开放以前的朝阳区,在产业上以农业生产为主,承担着保证首都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的任务,是北京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后成为北京市电子、纺织、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所在地。改革开放后,朝阳区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借助区位、涉外和土地资源优势,逐步成为首都的综合发展大区。进入21世纪,朝阳区紧抓奥运、CBD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机遇,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建设,成为北京市的经济强区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按照2004年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朝阳区作为首都的城市功能拓展区,被赋予了“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十二五”时期,朝阳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转型攻坚、农村城市化动力再造、城市建设管理规范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共治共享、文化建设驱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阶段性特征,朝阳区提出突出核心功能、突出文化驱动、突出发展惠民,再创核心竞争力、承载环境和文化文明新优势,加快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努力把朝阳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中心功能更加全面、城乡发展更加均衡、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文化教育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的魅力城区。

2013年11月6日,文化部、财政部对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验收的城市进行统一授牌,朝阳区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总分88.91名列全国31个创建城市的第二。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需继续巩固成果,加强示范区后续管理,建立成效工作机制。

一、补齐短板,实现所有示范区创建指标全部优秀标准

朝阳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76项指标中,有3项指标为达标,未达到优秀。分别为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1次以上、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100%并达到配置、标准示范区建设规划落实情况(社区标配电子阅览室覆盖率)。归根结底,是两项指标没有达到优秀,为此,朝阳区在通过示范区创建验收后,我们针对这两项指标提出了工作方案。

(一)分步实施,2015年底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截至2013年底,朝阳区建有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139个,2014年按照文化部标准,推进朝阳区街乡文化中心及各社区未达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覆盖率达到100%2015年推进各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按照社区级别公共电子阅览室要求,高标准完成建设,实现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100%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实行专人管理,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丰富活动内容,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百姓进入,使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高效运转。

(二)多管齐下,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充分发挥中心馆作用。以新馆开放为契机,联合现有保持开放的老馆,通过加速文献资源更新,提升读者服务标准化及科技化水平,广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创新阅读服务形式与载体,加大对数字文献服务及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开发与使用,提升中心馆服务效能。完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实现由“科学规划建设”到“加强运维,提高服务效能”的转移,加强日常图书更新、“一个中心,三支队伍”运维平台及运行统计分析平台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使用率。加强图书配送服务中心的效能。力争实现从“图书配送服务”到“阅读服务配送”的转型,一方面保障图书配送数量与质量,不断扩大配送服务范围,配送文献数量继续保持15万册次/年(送书300次/年)水平,增加电子资源及未成年人阅读资源比例;配送过程中,一方面坚持注重配送图书使用情况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总结文献配送规律,提高配送质量;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配套阅读引导服务及活动内容。深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民阅读活动中重点突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及活动常态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特色。联系体系内外各类型图书馆及社会力量,结合重要时间截点,开展阅读活动,如笔会、演讲、征文、摄影、课本剧、故事会、原创文学作品大赛等活动。

二、“四化”齐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建设基础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继续推进“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四级服务网络运行模式,区级文化设施重在统领,地区级文化设施重在特色,街乡级文化设施重在均等,社区(村)级文化设施重在便捷。未来两年,以图书馆新馆开放为新的起点,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提升全员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朝阳区图书馆影响力;文化馆继续深化改革,从项目负责制平台建设的转型,打破用人机制,吸纳体制外国际型人才参与文化馆工作,探索法人治理结构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新方式,建立对项目进程的绩效管理和过程控制方法,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推进文化馆专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常营、劲松和香河园等地区文化中心建设,四级服务网络形成规模;积极推进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达标工程,强化百姓家门口的活动阵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数字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提升数字文化社区覆盖率,推进朝阳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二期建设,加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运维规律的研究,提升自助图书馆使用效能。二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优化创作创意环境,搭建广泛交流平台,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通过以设立公正权威的市级艺术创作奖项为抓手形成有利于优秀原创作品和创作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坚持以群众文化夯实和谐之基、以时尚文化彰显区域特色,以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朝阳社区舞台。2014年以建国65周年为契机,以“传承百年民众教育、立足百姓文化民生”为活动主题,举办“新民课堂”(“理想国”哲学课堂“生活儒”国学课堂、“打开窗户”诗歌课堂、“读书不输”阅读记忆课堂等),“社区行动”(我爱北京天安门老照片展、农民上楼主题活动、“艺术桥”创意工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工坊等),“新民文化节”(“我的中国梦”广场文化艺术节、“祖国你好”群众红歌会、“劳动万岁”五一节广场表演等“走向国际”(中国波兰民间舞蹈朝阳社区行、中外乡村音乐交流演出、欧盟艺术家作品展、“漂亮的兵马俑灯”澳洲巡展、加勒比南美音乐会、FIRST国际大师电影回顾展等)系列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储备丰富的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开展群众文艺团队扶持奖励工作,不断提升群众文艺团队数量和质量,实现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街乡文化干部持证上岗制度,2014年开展第二期新任职干部200学时培训班,并逐步扩大培训范围,将培训对象向社区(村)文化专干延伸,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履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继续举办公共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文化管理人才。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以加强各级设施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加强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全面发挥四级公共服务网络整体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和《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朝阳区“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从设施、供给、享受、管理、保障等五个方面,明确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内容,系统科学地评价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明确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地区文化中心、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和绩效考核标准。以此同时,完善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平台和《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实施办法》,从手段和途径上保障服务标准的落地实施。

(三)加强社会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一是大力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使更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制作和生产。二是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多元主体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实现专业人才专业管理。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2014年我们将对全区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摸底调查,大力培育非营利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使更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制作和生产;组织成立朝阳区曲艺家协会,进一步发挥文化类行业协会、学会协调、监督、服务、管理和维权的作用;成立朝阳书友组织,参与朝阳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大力支持话剧《中国梦》创作,探索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发展局面;以朝外街道图书馆为试点,探索民办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管理的模式;成立志愿者社区文化站,启动志愿者的社区行动计划,包括活雷锋社区行动、关爱残疾人士社区行动、帮扶互惠小集市,对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参与到流动文化馆、流动美术馆、流动放映队的建设中。

(四)加强均等化建设,实现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共享文化成果。

所谓均等化,一方面是结果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是机会的均等化,人人享有参与文化建设的权利。第一方面,我们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生产更多的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文化需求。2014年,我们继续坚持分级分类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满足了区域多元文化需求。为社区、农村群众开展社区一家亲 百姓周末大舞台社区文化大讲堂星火工程四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为流动人口举办打工者文化节、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保育计划,做好民工影院品牌、肩并肩农民工志愿工程、“打工春晚”等品牌项目。为特殊群体提供开展老年人艺术节、红领巾艺术计划、残疾人文化节、残疾人艺术团演出季等活动。为青年人和外籍人口举办国际商务节、国际风情节、朝阳流行音乐周、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时尚文化活动,大学时光青年艺术家扶植计划,大学生戏剧节。另一方面,给群众以更多参与文化建设的机会。以“垡头地区居委会”为试点,探索居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通过“以需定供”配送机制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使百姓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有更大的选择权和更多的话语权,让人民群众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投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并在参与中享受文化权益,体会丰富的文化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管理保障到位,形成全区文化工作“一盘棋”

(一)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固化1+6+43”创建组织架构,形成朝阳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态化组织体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文化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继续发挥朝阳区文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坚持领导小组推进会制度,对重点工作专题调度。

(二)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监督考核

建立日常考评和集中测评相结合的机制。日常考评:一是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平台,建立日常检查制度。二是将基层文化设施开放、服务情况纳入区城市管理监督系统,每季度开展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集中测评:每年聘请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四级服务网络运行情况进行集中评价。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结果纳入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另外,建立人大、政协和效能监察督导机制,定期向人大、政协及效能监察部门汇报公共文化建设工作。

(三)做好政策资金投入的保障。

完善设施布局规划、城乡统筹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公众参与评价等符合朝阳定位和特色的政策支撑体系。2011年—2013年是朝阳区公共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也取得快速增长,三年投入分别为31600万元,40196万元,43879万元。接下来,朝阳区公共文化建设稳中求进,但会确保每年文化财政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当年区财政收入增幅。

朝阳区虽然取得了示范区的资格,但和上级领导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要差距,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奋发有为,力争上游,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的优势,为推进朝阳科学发展民生幸福,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