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文化产业投资如何追求螺旋式上升
发布时间:2014-08-27 14:44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4-08-27

 

 

  2013年被视为传媒文化产业的并购年。而2014年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也不断演绎着“强者归来”。从传统影视业到移动互联手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在不断升级,金融市场也在不断为这种升级提供新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在这场文化产业资本盛宴中,文化产业投资应怎样避免遭遇“短暂的春天”,完成蜕变?

 

  机构间的合作需加强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表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文化产业,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基本建立。她透露,文化部正积极协调中央财政,对市场化程度高、业绩突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此同时,也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到金融行业,加快文化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拓展,目前湖南传媒集团已获得金融牌照。“甚至可以大胆地加以设想,未来可能会由文化企业发起设立文化产业银行,以一股新的金融力量来推动文化金融的合作。”施俊玲说。

  而对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来说,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仍然存在一些难度,但如果其成长性良好、经营运作过程灵活以及市场化程度高,那么就容易受到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的青睐。对于成长期的文化企业来说,引入VC、PE除了可以吸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外,还能引入严格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这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意义。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型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1350亿元。

  毅达资本总裁、合伙人董梁表示,在过去,VC以及PE投资一些项目时,更多的是在做价值判断。当这个价值判断的门槛不太高时,投资机构之间大部分是竞争而没有合作关系,项目好了大家一窝蜂地上,项目不好则无人问津。董梁坦言,如果VC、PE行业的未来是以创造价值为核心,那么市场上就不是一种竞争了,而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强调的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一种合作。

  在董梁看来,从2011年至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解释:“2011年是价值和融资的高点,以至于它变成了一个转折点,2011年之后,很多人开始离开投资市场,客观地说,悲观的人不少,但也有人认为,火热的情况还会回来,就像潮起潮落一样。”

  事实上,现在更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带来更好的资源。也应看到,许多企业只看到高回报,头脑发热跟风涌入。董梁认为,这次热潮是文化投融资对本质的回归,而不是简单价值的回归。“即过去是野蛮生长,现在进入了规范发展的阶段。过去这个行业有唯利是图的色彩,但3年过去了,这个行业已自主地或者非自主地走向和实体经济高度的融合。”

  文化产业投资非常火热已是不争的事实,所有主流的投资机构,很少有不关注文化产业的,董梁说:“但我们不希望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关注,简单地复制过去的路,从热变成冷,冷再变成热,我希望它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能从过去的摸索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董梁认为,在文化与金融结合的时代,难得有一家机构能够做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事不是指做所有的产业门类,就是针对一项投资而言。由于文化产业发展高度的灵活性,高度的创新要求,以及对人力资本、创意的依附,导致了金融产品在跟文化的结合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大量的点子来参与,这不是一个人或机构能解决的问题,这对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董梁说。

 

  创新才能创造价值

 

  “文化产业这个产业链的形态是非常多的,产业积聚的效应特别强,与其他产业的兼容性和渗透性也特别强,是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规模,所以文化产业一个非常核心的就是创新。”董梁强调,假如人们探究文化产业的投资就会发现,文化产业的投资和VC及PE结合得最好。这是因为,VC、PE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个高度灵活性让它们把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成长中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核心资源和要素以高度灵活的方式充分地加以整合。

  董梁说,这两种投资方式,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技术、思想,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内部制度等,通过投资行为构建出来,反观四五年前的文化产业投资并不是很热,但这两年文化产业市场活跃起来后,带给VC、PE的回报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一个行业就会生存下去。董梁回忆,5到8年前他所属的行业大多专注于为企业做IPO,“只要企业能IPO,就可以赚很多钱,所以企业成不成长对我们来说不是关键因素,但现在变了,企业不成长,投资不会赚到钱。关注怎么让企业成长、增加价值,这是变化的核心。”

  正是因为这个变化,让董梁相信,它将促使整个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他也坚信,文化和金融结合是一种必然,下一步将会结合得更好。

 

  专业化是投资趋势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本质要求,董梁认为,创新的基础是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真正融合,这首先需要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中切入资本链,将“金融的毛和产业的皮”相结合,助推业态发展。其次,创投机构等新型金融工具要全面提升介入整合文化产业的能力,包括较强的行业研究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再次,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创新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设计出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工具,帮助金融与文化真正融合。

  过去,投资人或机构投资的门类非常广泛,用董梁的话来说,就是“高度个性化”。他说:“有做艺术品投资的,有投红酒的,投油画的,还有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用互联网移动技术来从事文化产业的一些项目。现在,想把这些和PE进行一个结合,还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专业化。”

  董梁强调,没有专业化,就不可能有深度,也难以创新。他所说的专业化,即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情。“没有专业,不可能是独立的;没有专业,永远是不独立的没深度的依附于别人。这在过去整个VC、PE发展历史当中,尤其是到2011年以后的阶段已经体现得非常鲜明,相信在未来投资文化企业过程中,这也是重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