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顾2013年,科技与文化融合之观念渐入人心。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启动和升级科技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宽带中国”战略出台、
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提供保障
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正式成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战略之一。2013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和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化与科技的稳步融合和发展。
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
2013年,文化与科技融合诸多领域异军突起,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并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这些牵头领域的带领下,科技对文化的推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攻克传统考古无法解决的历史谜团,探寻中华民族之起源,是近年来考古领域的热点话题。
2013年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成果丰硕,也是备受瞩目的一年。
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艺术展示新形式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概念在科技的推动下日渐丰满,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丰富的服务内容,极大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等的功能范围。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虚拟现实(VR)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手机、GPS相结合,助力于参观:游客通过下载手机程序,借助GPS定位,即可通过手机获得景区的介绍。此外,二维码、手机移动服务软件等新技术纷纷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等,增进了观众的参与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等机构“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型。
虚拟展示除在博物馆等机构展现外,在舞台表演等领域也有应用。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将催生一种新兴而独立的艺术门类——虚拟现实艺术,简称VR艺术,即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的艺术形式,借助其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结合人机交互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幻场景。2013年诸多成功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无限的生命力。
数据分析在文化领域大显身手
如果盘点2013年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大数据必定榜上有名。结合云技术,将海量数据存储、撷取、管理、分析处理,可以提供非常精准而有效的数据资源,进而在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许多业内人士不禁感慨“得数据者得天下”。
结合数据库的海量存储功能与科技检测手段,将艺术品进行科学检测与备案,成为文化领域数据库应用的一大亮点。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承担相关国家课题,为艺术品的鉴定提供科学可信的“证据”。2013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雅昌文化集团等机构合作,一个全国性的艺术品科学备案行动正在逐步展开,一种新型文化业态逐步形成。
电影、电视行业已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进行收视率甚至观众体验的分析,一位名叫亚历克西·柯克的前华尔街数量分析师尝试在公映电影《Many Worlds》时,通过让观众佩戴传感设备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紧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观众体验。美国Netflix公司在美剧《纸牌屋》的制作、营销、发行等所有环节中收集观众行为,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内容生产。这无疑为电影电视领域除传统的票房和收视率作为评估标准外,提供更为细化的分析模式。
科技展现“亲民性”特征
3D打印、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大数据、云存储……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对2013年的科技热词盘点一二。这一现象充分表明,2013年的科技成果越来越“亲民”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不再是大型企业实验室、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专利,而是更多贴近百姓生活,在操作便捷、创新生活的领域绽放光芒。在这些“亲民”的科技推动下,许多专业性强的文化产业的成本逐步降低,操作愈发便捷,公众在家中即可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新奇体验。
似乎在一夜之间,3D打印成了媒体乃至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3D打印机出现在各个科技展会。许多人不禁感慨,3D打印让所有人成为造物主。除博物馆以3D打印修复文物、影视界以3D打印制作模型和道具外,3D打印已受到个人制造者的关注,现今网络上已有专门的3D打印定制网站,花费几十元至几百元,就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这一网上定制形式,也许会成为3D打印技术向公众普及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谷歌眼镜、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到运动手环、智能腕带,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潮流的代名词。但是可穿戴设备的前途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能否克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成为符合普通人生活习惯的物美价廉的高科技产品,这才是其能否被认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