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基本概况
由文化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九艺节”)于2010年5月10日——5月2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办。“九艺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重视指导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为“九艺节”发来了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出席“九艺节”开幕式,刘延东同志宣布“九艺节”开幕。出席“九艺节”开幕式和参加“九艺节”活动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以及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组委会委员。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国盛典》气势恢弘、流芳溢彩,既展示了岭南秀美典雅的文化风韵,又展现了中华大地激情满怀、昂扬奋进的勃勃生机。艺术节闭幕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晚会《为今天喝彩》,为成果丰硕的“九艺节”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优秀剧目精彩纷呈彰显国家艺术水准
艺术节期间总计有各类文艺演出114台。其中77台剧目是经严格评审入选“九艺节”的参评剧目和参演剧目。 77台剧目中,65台为文华奖参评剧目,12台是参演剧目,在广州市和深圳、东莞、佛山、中山4个分会场的25个剧场演出了176场,盛况空前,观众总数达22万,上座率达九成以上,有的演出一票难求,如: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人偶剧《八层半》,早在艺术节开始前的一个月,演出票既售罄。
65台参评剧目代表着当今舞台艺术创作的最新水平,涵盖了京剧、昆剧、地方戏、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人偶剧、杂技剧等多种艺术门类,参评剧目的演出院团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文艺团体,还有的来自民营艺术院团。剧目数量、艺术门类之多和参评范围之广创历届艺术节之最。其中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和厦门歌仔戏剧团合作的参评剧目《蝴蝶之恋》,标志着台湾省的剧目首次参加艺术节的演出。
参评剧目中戏曲类有33台,占参评剧目总数的近50%。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晋剧、吕剧、越调、婺剧、花鼓戏、湘剧、粤剧、潮剧、山歌剧、歌仔戏、琼剧、陇剧等近20个剧种;话剧、儿童剧类有12台;歌剧、音乐剧、杂技类9台;舞剧、歌舞类11台。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都有优秀剧目参评获奖。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话剧《扎西岗》、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歌舞《鄂尔多斯婚礼》、宁夏银川艺术剧院的舞剧《月上贺兰》、广西歌舞剧院的音乐剧《桂花雨》和新疆杂技团的杂技剧《你好,阿凡提》等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舞台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长生殿》等10个剧目荣获文华大奖,《李亚仙》等20个剧目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村官李天成》等35个剧目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另有于魁智等25名演员荣获2010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二)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荟萃名家力作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美术创作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九艺节”期间5月10日至5月25日在广州市艺术博物院举办了“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参展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等艺术门类,吴冠中、靳尚谊、范曾、黄永玉等300多名著名艺术家踊跃参展,艺术水平之高,观众之踊跃,创历届美展之最。在16天的展期中,共接待全国各地的观众10.6万人次。社会效益良好,各界反响积极。
展览举办期间,广州连降暴雨。恶劣的天气没能影响观众参观展览的热情。广州艺术博物院陈伟安院长表示,这是多年来该院参观人数最多的一个展览,观众量同比增长达到460%。一些美术院校的学生和美术爱好者在展览现场仔细观摹;一位带着孩子远道而来的外地观众,看过展览后激动不已地表示,能够如此集中欣赏到这么多的名家力作,真是非常幸运。为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广州艺术博物院延长了参观时间,制作了展览的网上展览厅,以便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网络参观展览。
(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简称演交会)
创新办节思路,将舞台艺术创作与演出市场成功对接,演交会做了有益尝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临演交会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演交会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大创新,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成功尝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王文章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同志分别视察了演交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演交会共吸引了61位国际知名演艺机构负责人,和来自全国320多家艺术院团、剧院、演艺机构的633位负责人参加,6万多名各界人士参观了演交会。签约项目共66个,交易项目演出1540场,累计交易金额17748.46万元。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关注,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九艺节”的举办还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改造艺术节演出剧场,广州市共投资9000余万元集中改造了8个剧场,满足了艺术节文艺演出的需要,同时也为当地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九艺节”体现创新特色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办节思路和模式,把艺术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创新是“九艺节”的重要特色。
(一)剧目建设不断创新和突破
65台参评文华奖的剧目总体艺术质量超过往届,深受观众欢迎,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
现代戏创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剧目政策的基础上,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成果显著,33台戏曲作品中,描写现实题材的共12台,占36%。在12部话剧、儿童剧参评剧目中,有8部为现实题材,占这类参评剧目的66%。沈阳评剧院演出的评剧《我那呼兰河》,以诗化的叙事风格诠释凝重的主题,舞台呈现大气磅礴、回肠荡气,提高了评剧的现代艺术品格,为戏曲现代戏创作提供了经验。甘肃省陇剧院演出的反映新农村建设的陇剧《苦乐村官》、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豫剧《村官李天成》。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反映矿区工人生活变迁的话剧《黑石岭的日子》,重庆市三峡歌舞剧团演出的反映移民工程的话剧《三峡人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反映知识分子心灵和人格的秦腔《大树西迁》、武汉市京剧院演出的反映城市普通民众生活的京剧《生活秀》,广东歌舞剧院演出的反映老年人感情需求的舞剧《骑楼晚风》,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儿童剧《八层半》等,体现出创作者对人生和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艺术家们注重探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了艺术质量,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有创新。话剧类节目中,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演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红帆》、总政话剧团创演的、走进伟人心灵深处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创演的、写毛泽东送子毛岸英去朝鲜战场的《风雪润之》等。其它艺术门类中有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的歌剧《太阳雪》、广东粤剧院红豆粤剧团的《刑场上的婚礼》、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风雨丽人行》、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飘逸的红纱巾》等。
传统戏的整理改编有了深度拓展。如上海昆剧团的昆剧《长生殿》、中央歌剧院的歌剧《霸王别姬》、重庆市川剧院的川剧《李亚仙》、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舞剧《王昭君》、中央音乐学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演出的清唱剧《1699·桃花扇》等,从主题立意、思想内涵到舞台呈现都有新的展现。昆剧《长生殿》以帝王情缘写兴亡之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表演艺术家以严谨规范的程式表演,呈现出柔和静雅的美感形态。中国原创歌剧《霸王别姬》具有浓郁的抒情意蕴和中国特色。在音乐表现上遵循歌剧艺术规律,吸收民族传统元素,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也有突破,走出了历史与现实简单比附的狭窄创作观念误区,以对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为切入点,深刻的人文精神为支撑,使作品的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如上海京剧院的《成败萧何》、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老子》、天津评剧院的《寄印传奇》、河北省京剧院的《响九霄》、福建省京剧院的《北风紧》、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傅山进京》、北京京剧院的《下鲁城》、浙江婺剧团的《梦断婺江》及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南越王》等等。
不论是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和以史为鉴的新编历史剧,还是反映现实生活、歌颂时代精神的现代戏,都尝试着以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努力构筑与时代相共鸣的美学品格,以新的文化理念和新的艺术形态,阐释着戏剧艺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在借鉴融合中创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近年来,艺术家们注重深入开掘民族民间丰厚的艺术资源,利用先进的舞台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广州芭蕾舞团将我国戏剧大师吴祖光先生的早期名作《风雪夜归人》改编成芭蕾舞,走出了一条融汇中西文化的民族芭蕾舞剧创作之路。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杂技分团演出的杂技剧《生命·阳光》将情节情景融入杂技技巧表演中,使整台演出有了鲜明的象征意义。陕西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立足陕北民歌,重新整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运用声、光、电、升降台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舞台表现力。广西歌舞剧院的音乐剧《桂花雨》、北京松雷蝶之舞剧团和东莞松雷蝶之舞剧团联手打造的音乐剧《蝶》及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这些作品对音乐剧这种现代艺术形式的运用已渐趋成熟,将音乐、歌舞和现代舞台科技手段巧妙结合,在艺术感受上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艺术资源的整合,创作者们还潜心于向艺术本体的开掘,戏曲演员以四功五法的扎实基本功为根基,将戏曲程式灵活运用于人物形象塑造之中,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在唱念做舞的规范中给予观众更多的美感享受。
(二)创新办展思路,打造国家级美术展览
创新参展作品的遴选方式。在部领导的指导下,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大胆突破了传统的办展思路,将展览定位在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美术展览。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创造性地采取了推荐选拔和重点邀约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囊括了吴冠中、黄永玉、孙其峰、杨之光、方增先、刘文西、范曾、刘大为等著名国画家,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著名油画家,以及徐匡、李焕民、宋源文、广军等著名版画家。300多位参展艺术家名家云集、阵容强大,使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成为政府主办的最高规格、代表美术创作最高水平的展览。
严格艺术标准,精品力作彰显中国风格。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又一创新是不设评奖,参展即视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褒奖和肯定。由文化部聘请专家组成的展览艺术委员会负责参展作品的评审工作。遵循严格的艺术标准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规定无论是各地推荐的艺术家还是艺术委员会特邀的艺术家,其作品都必须通过艺术委员会规定的评审程序认定之后才可参展。艺术委员会的专家们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参展艺术家也非常理解和配合。尽管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是艺术委员会特邀参展的,但他们都本着对展览负责的态度,认真选择自己的作品,以期达到最好的展览效果。已经86岁高龄的黄永玉先生近年来已经很少参加展览,这次他特别挑选了2009年的巨幅新作《朝发辰阳》参展,该作品色彩艳丽、技法纯熟,显示出黄永玉先生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著名画家刘勃舒先生虽病体初愈,也送来了新作《奔腾》,令人感动。
经过展览艺术委员会的严格评选,本次参展的326件作品,艺术水平精湛,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近年来全国美术创作的新探索和新成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了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协调组织,共襄美术界盛举。为了确保展览成功,部领导在展览策划之初明确提出要集美术界之力,汇聚人才、整合资源,使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真正成为面向全国美术界的展览。因此在展览的组织筹备过程中,文化部制定了严格的评审规则和工作程序,要求全国各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作品推荐,广泛动员和团结包括总政、美术家协会、美术院校、美术馆、画院、专业团体在内的各方面的美术力量以及新闻媒体共同参与展览的组织筹备和宣传报道工作。各方面的美术力量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长。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展览的承办单位之一,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集全院之力投入到展览筹备工作之中,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作品评审承办工作、画册编辑出版、展览设计等各项任务,并与各有关方面和谐、融洽的合作,有力地保障了展览的顺利举办。
(三)演交会创新办节模式,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充分利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资源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九艺节”汇聚了近年来国内演出市场上最为优秀的演艺资源,同时,也汇聚了国内演出界的最强阵容,为演交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平台。演交会首次推出了全媒体数据发布系统,参观者可以通过该系统方便地检索到参展剧目的内容简介、主创及演员阵容规模、演出所需剧场条件等各项信息,还可以直观地浏览剧目剧照、演出片段等,甚至可以实现演出商与演出单位之间的远程签约。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演艺资源的作用。本次演交会采取“政府支持、院团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从筹备、招展到交易都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一是借鉴商贸展会的方式。通过搭建交易平台,推动艺术院团、文艺产品和演艺机构对接与互动,解决创作、生产与演出中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对接不方便等问题,降低买卖双方的成本,让剧目真正走向市场,争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全方位进行推广。通过网站、观摩活动,让采购商全方位地了解演艺产品。三是借助市场力量。引入专业展览公司策划展会、引入中演院线等专业演出机构参与招展招商、引入专业公司参与现场管理,确保了演交会的质量。
吸引广大国际演艺机构参与交易。演交会得到国际演艺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一是国际交易项目多。国际及港澳台的成交项目29个,占项目总数的43.33%,金额11319.26万元,占成交总额的63.77%。共演出253场,占16.42%;交易金额1531.31万元,占8.62%。二是众多国际演艺界知名人士参加。邀请了众多具有中国剧目演出运作经验的国际演艺机构代表出席,有34家国际知名演艺机构、61位各国演艺界重要嘉宾出席。三是港澳台踊跃参展。在不到两个多月的时间,港澳艺术院团和演艺机构就有12个报名参展。
面向专业化对象开展工作。演交会定位为舞台艺术展示交易,参展的产品集中在成品剧目和演艺生产要素;参展的机构主要是文艺院团、演出剧院、演艺机构和群文组织;参加的人员为国内外演艺机构代表、演艺界专业人士和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相关人员。对参展内容、参加机构和参加人员的严格控制和把关,确保了本次“演交会”的专业性。
(四)不断改革完善文艺评奖机制,正确引导文艺创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改革调整文艺评奖的指示精神,运用和发挥好评奖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本届文华奖进行了评奖机制的改革,包括:改变了参评方式,突破了在艺术节上评选表演奖的限制,首次面向全国单独评选文华表演奖,进一步调动了全国艺术院团和广大演员的积极性;扩大了参评范围,在鼓励专业艺术院团申报参评的同时,也鼓励民营和其他所有制艺术院团申报参评;提高了参评标准,明确要求参评剧目和演员必须达到一定的演出场次,引导、鼓励参评剧目和演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评奖机制的改革,在全国文艺院团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好评,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第十三届文华奖评奖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中央领导同志改革完善文艺评奖的指示精神为指导。首先,提高了对参评剧目演出场次的要求:歌剧、昆曲50场,京剧60场,其他艺术门类应达到100场;其次,鼓励各类所有制艺术院团创排的剧目参评,如:广东省申报的民营艺术院团创演的音乐剧《蝶》在本届文华奖评选中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第三,大力压缩奖项数量,文华大奖由上届的17个缩减至10个,整体奖项数量由上届的292个缩减到189个。
三、人民群众共享“九艺节”的文化成果
为进一步体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让人民群众共享“九艺节”的文化成果。在剧场演出的同时,九艺节组委会专门组织参加本届艺术节演出的艺术家小分队深入基层,将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厂矿、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从5月9日至25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5个艺术表演团队参加了此次活动,演出30余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艺术家小分队名家云集、名团荟萃;演出品种丰富、形式多样,观众反响强烈。参加下基层演出活动的有著名艺术家尚长荣、戴玉强、廖昌永、倪惠英、谷好好、欧凯明、张页川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和国家话剧院、中央歌剧院、上海京剧院、总政歌剧院等艺术院团。大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受到了基层观众的交口称赞。
参加“九艺节”下基层演出活动的演出剧目涵盖了京剧、昆曲、话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粤剧、评剧、晋剧、湘剧、花灯戏、歌仔戏、歌舞、木偶、杂技等15个艺术品种。各院团为下基层演出专门排练了短小精悍的节目。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把歌舞和话剧有机结合,整台节目载歌载舞,《洗衣歌》等节目历演不衰,深受部队官兵喜爱;新疆杂技团杂技节目难度高,艺术性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阿凡提与小毛驴》、《大板城的姑娘》等节目经过艺术家们诙谐幽默的演绎,赢得了一片喝彩和掌声。中央歌剧院、总政歌剧团、国家话剧院等团体,都以其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了众多观众。
四、“九艺节”广受媒体关注,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九艺节”的举办。据不完全统计,平面、广电类媒体共刊播各类稿件、图片4000多篇(幅)。人民日报发稿9篇;光明日报刊发8篇新闻;中央电视台播发30多条相关新闻;文艺频道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5月16日、17日、27日的《新闻联播》分别报道了艺术节的有关情况;人民网共刊发、转载“九艺节”相关报道约160多篇;新华网共刊发、转载“九艺节”相关报道360多篇;中国文化报发稿200多篇,并出6个特刊,59个“九艺节”专版。中国文化传媒网共推出100多篇动态新闻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九艺节”在国内外的影响。
上一篇: “中国风格 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荟萃名家精品 |
下一篇: 努力塑造舞台艺术的国家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