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焦点新闻
焦点新闻
瑰丽的史诗 澎湃的激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专家谈(二)
发布时间:2019-10-09 12: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10-09


混声合唱与舞蹈《歌唱祖国》

混声合唱与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

 混声合唱与舞蹈《强军战歌》

  为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的“人民史诗”

  朱海

  历时10个月,从策划创意到节目创作,从分场次的排练到最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辉煌呈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际,与广大观众朋友见面了。

  这台“以人民为中心,礼赞新中国,放歌新时代”的鸿篇巨制,以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浓缩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征程,时间跨度百年之余,人物及重大事件涉及建党、建军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短短120分钟,从黑暗到光明,神州大地翻天覆地,春秋化笔作新诗;从落后到富强,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岁月如歌唱今朝。整台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认可。

  笔者有幸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个中艰辛不必赘述,却有几点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以正确的历史观立“史诗之心”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新中国有着光荣的接续传统,《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都是在国家重大节庆和重要历史节点上诞生的辉煌之作,历史证明,一个正在不懈奋斗、勇于开拓进取、创造伟大奇迹的中华民族,必须用史诗般的作品,讴歌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奋斗征程,用于致敬历史,激励当代,昭示未来,《奋斗吧 中华儿女》也不例外。

  与前三部相对比,“奋斗”无疑是这次新史诗创作最重要的关键词。既然要选择“奋斗”的主题,就要读懂中华儿女奋斗的历史,既然要以“奋斗的中华儿女”作为整台史诗的主干结构,就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因为人民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比如开场设计,从交响乐与舞蹈《起来 起来》肇始,由旧中国被压迫和奴役的人民组成的舞台主体,黑暗中草芥般的生命不断地抗争、挣扎,直到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李大钊、陈独秀于黑暗中泣血呼唤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紧接着,大屏幕出现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望志路和南湖红船。镰刀锤头的旗帜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人群中,“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铮铮誓言与《国际歌》的混声合唱形成黑暗年代最雄壮的生命长歌……

  所有出现的这些场景、这些角色,都来自于真实的历史,这些从岁月长河中择取的一个个人物瞬间,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他们的表情,就被洪流般的历史大潮一带而过,但深深地烙印在观众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为摆脱中国人民的苦难,为中国人民创造幸福而诞生的党。这个开场鲜明地展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而形象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和国是红色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

  所以,打造一部真正受人民欢迎的史诗作品,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立“史诗之心”。

  以正确的价值观树“史诗之形”

  《奋斗吧 中华儿女》以“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和“奋斗吧 中华儿女”4个篇章作为整体结构。以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好歌,抒发奋斗者的心声;以优秀的、富有时代特征的舞蹈,塑造奋斗者的形象;以多种艺术手段打造奋斗者的足迹,让观众置身于现代,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父辈们一路走来的百年奋斗史,通过舞台艺术的重塑和再造,在观众心中构建起强烈而感人的场景,这些场景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转换中,呈现出人民形象的真实细节、精彩细节、感人细节。

  在第二篇章,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合唱与舞蹈《英雄赞歌》、男声二重唱与舞蹈《我为祖国献石油》、交响情境表演《共和国之恋》……都是在人物塑造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不仅还原了历史,更是在历史的深处寻找到奋斗的源头,构建起奋斗的时代精神。《英雄赞歌》中那个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铁人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共和国之恋》中郭永怀、钱学森、朱光亚、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都是各个时期中华儿女奋斗的典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实话说,广大观众对他们耳熟能详,不过要想通过舞台的创新编排进行动人的呈现,实属不易,充满挑战。结果,许多观众看到这里,仍然感动不已,为之落泪。

  毋庸置疑,这些新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英雄人物已经深入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是,再熟悉的人物,若不创新表达,找到那鲜为人知的陌生一面,注入新时代精神的要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仍有可能落入窠臼。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观众从熟悉的英雄中感受到“陌生”而又亲近的力量,这个“陌生”不是距离,而是再次发现精神的价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开创未来。

  所以,打造一部真正受人民欢迎的史诗作品,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树“史诗之形”。

  以正确的时代观绘“史诗之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宏图大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从一开始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无论是“浴血奋斗”的第一篇章,那些从炮火硝烟、生死战场上走来的不怕牺牲,勇夺胜利的人民英雄群像,还是“艰苦奋斗”的第二篇章,从旧中国废墟上站起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人民劳动欢歌;无论是“团结奋斗”的第三篇章,在改革大潮中富起来,勇立潮头、改革创新的人民奋进足迹,还是“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第四篇章,在新时代强起来,接续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人民时代楷模,整个史诗将人民的形象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声、光、电、音、舞、诗、画、服、化、道等诸多艺术元素,为不同时期的奋斗者——中华儿女,塑造出一组组无愧于时代的完美形象,奏响了一曲曲领跑时代的壮丽凯歌。

  特别是第四篇章,营造了整个史诗的高潮部分,整个篇章的节目都紧紧围绕着“人民”的主题,调动交响乐与歌舞两个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段,从听觉和视觉上强化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奋斗的精神,壮美的情怀。在富有冲击性的视频画面配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在人民手中开创,在人民奋斗中实现。全国各族儿女正在向世界展示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巨变——不忘初心、扶贫攻坚、强军、绿水青山、“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大庆之年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人民功臣照片,在《致敬人民》的诗朗诵和《赤子》的歌声中,整个史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所以,打造一部真正受人民欢迎的史诗作品,必须以正确的时代观绘“史诗之彩”。

  史诗源于历史,艺术源于生活,舞台艺术的使命就在于忠实于历史,创新于生活,通过《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创作,我们更加感觉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打造更多的中国特色“人民史诗”,才能无愧于复兴的目标,无愧于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

  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欧阳逸冰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以瑰丽诗画和激荡胸怀的歌舞挽起了浴火的过去、奋进的今天和梦想的未来,犹如滚滚向前的洪流,展示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坚定不移、荡气回肠、奔腾澎湃的历史画卷,更打开了广大观众心灵的宝匣,把他们珍藏已久的记忆激发成沸腾的情感浪潮,点燃成映照前程的光芒……

  在这一表现前后承续百年的浩大历史洪流的史诗创作中,主创究竟是如何提纲挈领,以一持万,让这部史诗瑰丽起来的?观众的情感又是如何被燃烧起来的呢?

  “奋斗”主线架构起整体创作

  毛泽东同志说过,革命者要“永久奋斗”“不达目的不止”。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我们应该“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纵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征程,就是永久奋斗的历史。主创睿智精准地抓住了“奋斗”二字,纲举目张地架构起整体创作,使蕴含丰饶的历史内容沿着这个清晰晓畅的主线,一幕幕呈现出来,让“奋斗”二字凝聚着深沉厚重而又富于发展升腾的时代华彩:

  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黑云压顶的暗夜,发出了“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呼声,唤出了殷红的晨曦,伴随着旷世之曲《国际歌》,万千手臂共同指向了那镰刀锤头的红旗。一句“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的震撼大地的心声。

  从此,为救亡,为独立,为解放,为建设,为革新,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程无比恢弘地呈现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这就是“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奋斗吧 中华儿女”四大篇章的构建。

  晚会怎么“瑰丽”

  主题晚会的“瑰丽”,不是一幅舞台画面所能创造的,而是由画面的巧妙变幻,营造出含蕴、意味和诗意,以及画面与画面有机流畅的组接与切换所形成宏大的流动气势;在这样的形态中,带有不同时代印痕的歌声、乐曲和舞蹈才能瑰丽起来。

  请看,在《起来 起来》中,整个舞台由无数条向斜上方伸展的手臂组成,犹如跃跃升起的“山峰”,而“峰顶”镰刀锤头的红旗正是这无数手臂指向的焦点,这时全场响彻的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雄壮歌声,为真理而奋斗的画卷展开了。

  随之,无缝组接的是阳光下的上海望志路106号和闪烁着红霞的南湖红船,后在《工农兵联合起来》的进行曲中切换出北伐的历史情景。

  天幕上风云变幻,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枪声再响,便是红旗飘扬,秋收起义……

  犹如江河直下,流畅无阻地呈现出井冈山斗争、椰岛风云、雪原抗日、雪山草地……

  直至《渡江 渡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的历史画卷就这样精粹而又壮美地演绎出来了,堪称“瑰丽”。

  观众怎么被“点燃”

  (一)燃烧观众激情的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感染力首先产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营造之中。

  立意、情感与“物境”融为一体。无数条胳膊伸展向上,指向高处的红旗,就是运用造型的再现性质,营造出苦难中的人们对真理追求的历史情境。

  在《渡江 渡江》中,编导为再现军民一心、解放全中国的历史命运的决战时刻,创作了气势逼人的群舞。他们时而表现汹涌激荡的江流,破浪前进的帆船,时而是奋力划桨的战士。

  为让这样的战斗情境具有更深的意蕴,出现了一段生动感人的双人舞:为渡江大军勇敢摇橹的大辫子姑娘突然受伤了,一位战士扶助她、保护她。而大辫子姑娘奋不顾身,继续摇橹……最终,她中弹牺牲,战士悲怆地把她举过头顶,表达了战士对她的崇高敬意——这也是历史对她,对为大军摇橹渡江、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人民的致敬。

  同样,《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姑娘们在辛勤地插秧,翠绿的秧苗覆盖着四层梯形的舞台。随着生气勃勃的歌声,瞬间,整个舞台变成了金灿灿的世界,把这首歌的“希望”二字的情境营造得非常喜人。

  又如,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装满重要科技机密的皮包;无数抗洪战士一刻不停地传送的沙袋;《英雄赞歌》中舞台第二层的透明坑道……这些物件已经不是什么道具和景片了,而是崇高精神凝聚的敢于奋斗、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象征。正是这样的情境燃烧了观众的激情。

  这些以一当十的富有诗意的情境和隐喻的艺术功能最终是由观众来完成的。观众在剧场演出中参与演员的创作,咀嚼出其中的含蕴之后,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二)燃烧起观众激情的另一个原因,是编导在总体构思完成之后,对经典歌曲素材进行了精准遴选。

  无疑,时代特征与观众的记忆是关键。音乐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性的艺术,“它是世纪之歌,历史之花;它从人类的悲怆中成长,也从人类的欢乐中滋生”。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延安颂》,从《大刀进行曲》到《春天的故事》……绝大多数歌曲都早已成为“世纪之歌”,个人生命的“历史之花”。观众甚至可以从每一首歌的第一次歌唱的情景,讲述个人成长的故事。

  我坐在剧场偏僻的角落里,看到前排一位老年女性观众,在120分钟的演出中,一刻不停地随着台上的音乐节奏点头,抖动双肩,摇动上身,小声跟唱,还不时地擦拭眼泪……她的背影告诉我,这部继《东方红》《复兴之路》之后的歌颂新中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尽管还有可锤炼之处,但是,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