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直属单位 >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国家艺术基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12 08:50 来源: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2018-07-12

  国家艺术基金自2013年底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站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资助项目管理,激发全社会文艺创作活力,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特别是围绕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和培养艺术人才等关键环节的资助,在保持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任务落实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落实文件精神,2017年3月,原文化部发布了《国家艺术基金“十三五”时期资助规划》,明确提出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容的项目给予重点资助。艺术基金在年度申报指南中逐步加大了对民族艺术形式的资助力度,提高了对曲艺项目的资助额度,将戏曲、曲艺、杂技和民族管弦乐等列入了年度资助重点。

  同时,艺术基金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注重加强资助项目政治导向管理,在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实施监督、结项验收和成果运用等重点工作环节中,严格把关,强化监督,确保资助项目政治导向正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资助项目有序实施,工作成果初步显现

  艺术基金成立近五年来,共资助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民族传统艺术形式项目1704项,约占资助项目总量的42%,提供资助资金约15.3亿元。这些项目在坚持艺术本体、保持艺术格调的同时,很好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以京剧、昆曲、地方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戏剧

  近五年来,艺术基金共资助京剧、昆曲和地方戏曲项目675项,资助资金约9.01亿元。其中,大型剧目创作项目252项、小戏曲创作项目150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22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111项、青年编剧人才项目40项。

  资助项目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主管部门和国内有权威性、影响力艺术机构组织的全国性演出、评奖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京剧《将军道》、豫剧《焦裕禄》、芗剧《保婴记》、滇剧《水莽草》、吉剧《站醒台》、黄梅戏《小乔初嫁》、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河北梆子《六世班禅》、沪剧《挑山女人》、秦腔《花儿声声》、评剧《赵锦棠》、评剧《红高粱》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河北梆子《李保国》、评剧《母亲》、采茶戏《永远的歌谣》入选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京剧《康熙大帝》、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藏戏《松赞干布》、藏戏《六弦情缘》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吉安采茶戏《热血山哈》获“银奖”。评剧小戏《月缺月园》获第十七届“群星奖”;淮剧小戏《良心》、二人台小戏《县长下乡》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金奖”,黄梅戏小戏曲《一坛酸菜》获“银奖”。在国际赛事上,曲剧小戏《老鼠嫁女》获“美国国际戏剧节”最佳集体表演奖、最佳化妆造型奖、最佳服装设计奖。

  艺术基金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既体现扶优扶强,也注重抢救濒危。资助的542项地方戏曲项目中涵盖了115个剧种,占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33.3%。特别是对一些原本就小、散、弱,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人散声稀、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地方戏曲剧种,艺术基金的资助无疑是雪中送炭,例如剧种“蛤蟆嗡”,曾经流行后又一度衰微,经艺术基金资助又得以恢复,并新增至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名录当中。

  (二)曲艺

  艺术基金共资助曲艺项目103项,资助资金总额2419万元。其中,中(长)篇作品创作项目2项、短篇作品创作项目73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3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8项、青年曲艺编剧人才项目17项。

  艺术基金资助的曲艺作品中,包括了北京评书、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广西大鼓、苏州评弹、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相声、快板书和小品等41个曲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仍然能够演出的曲种约有400种,其中120多项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基金资助的曲种占能够演出曲种的10.2%,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创作活力,助推传承发展的作用。

  资助项目在坚持艺术本体,保持民间性的同时,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其中,苏州市评弹团的苏州弹词《绣神》、常州市曲艺团的苏州弹词《江南第一燕》、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苏州评弹《牵手》和无锡阿福吉祥幽默俱乐部的苏州评弹《徐悲鸿》等四部作品分获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北京曲艺团创作的舞台剧《古城暗战》、济南市曲艺团创作的舞台剧《孔子说·说孔子》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进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曲艺的舞台艺术呈现,在传统曲艺改革创新方面做了探索,形成了带动示范作用。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北方曲艺表演人才培养》、天津市曲艺团《曲艺青年人才培养》、苏州市评弹团《苏州弹词流派演唱青年人才培养》、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创作、理论及表演高端人才培训》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等曲艺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剖析曲种的语言风格和美学内涵,立足传统根基,注重艺术实践和经验传授,着力提升学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为曲艺人才培养建立新范式。

  (三)以民族管弦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

  民族管弦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艺术基金共资助民族管弦乐项目54项,资助资金6397万元。其中,新作品创作项目36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1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7项。

  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项目《印象·国乐》以表现“丝绸之路”为主题,站在乐器复原的角度,再现古雅华美的乐器、古朴苍劲的音色,为观众诠释民族音乐,凸显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国之瑰宝》在“2017年中澳旅游年”开幕式上华丽上演,使悉尼观众现场欣赏了《春节序曲》《金蛇狂舞》《渔舟唱晚》《牧民新歌》《看秧歌》《夜深沉》《梁祝之化蝶》《年年有余》等极具中华民族音乐特征的作品,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领略了竹笛、板胡、古筝、二胡等传统器乐的艺术风采。重庆民族乐团《巴渝风》、山西省歌舞剧院《山西印象》、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丝路草原》等项目,集中呈现了音乐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构建了一幅特色鲜明的管弦乐风情画卷,现已成为了地方的文化名片。

  此外,艺术基金还资助了一批潜心民族音乐创作的青年艺术家,青年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丝路飞天》《最美时光》等作品,以娴熟的技巧演绎经典名曲和民间乐调,以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的风格样貌。

  (四)以民族舞剧为代表的传统舞蹈

  艺术基金共资助民族舞剧项目153项,资助资金约3.3亿元。其中,舞剧创作项目68项,小舞剧创作项目22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35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2项,青年编剧、编导人才项目26项。

  在艺术基金资助的民族舞剧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很好地展现了近年来民族舞剧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舞剧《粉墨春秋》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舞剧《沙湾往事》入选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舞剧《阿里郎花》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舞剧《马可·波罗传奇》《戈壁青春》《英雄·玛纳斯》获 “银奖”。此外,艺术基金还资助了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芭蕾舞剧作品,如芭蕾舞剧《西施》《敦煌》《花木兰》《八女投江》《寻找香格里拉》等,推动芭蕾艺术在“中国道路”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用国际性的舞蹈语汇讲述“中国故事”。

  广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沙湾往事》,以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东沙湾古镇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众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围绕名曲《赛龙夺锦》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传奇故事,用优美生动的舞段诠释经典音乐,是广东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精髓,展示广东音乐魅力,实施文艺精品生产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延边歌舞团创排的舞剧《阿里郎花》,以朝鲜族传统艺术形式为依托,原汁原味地呈现甩袖舞、手鼓舞、锤衣舞、长鼓舞、象帽舞、牙拍舞、假面舞等朝鲜族特色舞蹈,生动展示了朝鲜族的民俗、民风、民情,呈现了一幅浪漫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五)以中国画、书法、篆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

  艺术基金共资助中国画、书法、篆刻项目345项,资助资金3277万元。其中,作品创作项目302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33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10项。

  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展》,在亚欧多国展出,凭借水与墨的相互交融,呈现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创作研究的基本现状,更凸显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魅力。《名画大观——“韩熙载夜宴图”数字艺术展》,通过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让故宫博物院珍藏经典书画“走出紫禁城”,借助网站、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让更多普通观众通过高清数字影像以及APP等数字载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国画数字化创作技术人才培养》,运用新技术手段对传统艺术进行色彩还原、形式再现、结构分析,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研究,提升了学员在国画艺术思维和创作技巧方面的能力,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篆刻艺术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名师带高徒”的培养方式,集中讲授篆刻的创作经验和方法,探究篆刻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为篆刻艺术输送后备力量。

  (六)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传统技艺

  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形态,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心灵气质、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艺术基金共资助工艺美术项目374项,资助资金约1.8亿元。其中,作品创作项目205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68项、艺术人才培养项目101项。

  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独具匠心——工艺美术四十年回顾展”征集了第一至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近300件(套),涉及陶瓷、织绣、雕刻、印染、金属工艺等诸多艺术品类。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工艺美术艺术的发展成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既是对历届工艺美术大师精湛技艺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工艺美术大师所创造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艺术人才培养通过“名师高徒”的“活态”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凝聚创新思维,实现技艺的接续和形态的新生,为延续千年艺术生态,保存民族文化血脉发挥了积极作用。《陶瓷雕塑与加彩技艺人才培养》项目在继承传统德化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敦煌彩绘艺术手法,辅以现代陶瓷制作的综合装饰技巧,创新开展了“山花彩”技艺的学习推广。《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带领学员进行新时期刺绣艺术创新,修补了高水平刺绣艺术人才断层,在出作品的过程中实现出人才的目标。学员在培训后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西湖博览会等评奖、展览都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位学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艺术基金重视青年艺术工作者在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设立“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对从事中国画、书法、篆刻和工艺美术创作的青年优秀艺术工作者给予资助,促进其提升艺术创作的能力水平。同时,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出“高峰”的要求,对通过结项验收的作品进行选优拔萃,给予滚动资助,包括楚燕、宋海峰、苗磊、贾宏伟在内的31位青年工艺美术创作者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创作作品涉及天然染缬艺术服饰、纤维编织、陶瓷、琉璃、大漆等。其中,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楚燕,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北京APEC会议设计了领导人服装,并注册了楚和听香品牌,成为在国内外服饰设计具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设计师。为扩大宣传,《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作品巡展》,连续两年在各省市巡回展出、座谈,今年还将赴港澳展览,并出版作品集。

  下一步,艺术基金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加大对民族艺术形式的资助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