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三代人讲述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6 09: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9-16

  9月12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在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等地,记者聆听了兵团三代人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感受到兵团人建设美丽家乡的澎湃激情。

  “兵一代”马福元有一身洗了多遍的旧军装 

  红星二场坐落于新星市以西33公里处。1949年,红星二场前身部队跟随王震将军一路西进,挺进新疆,驻军哈密。1953年7月集体就地转业,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十三团,1954年归属兵团建制,1963年更名为红星二场使用至今。

  走进红星军垦博物馆,这里展示的620件实物、480幅图片向观众呈现了红星二场的历史。“兵一代”老兵马福元、“兵三代”讲解员付丽敏以及“兵四代”红星小讲解员董辰熙,讲述着他们屯垦戍边的奋斗史以及美丽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就是兵团精神。”今年88岁的马福元依然精神抖擞。他是一名战斗英雄,更是不畏艰苦建设红星二场的老军垦人。

  1937年,马福元出生于青海,1955年当兵。复员后他和爱人来到红星二场,成为团场连队的一名职工。“我被分到了芦苇厂工作,后来又进了砖厂。”马福元穿着洗了多遍的旧军装说。女儿马凤莲说:“父亲工作不遗余力,干什么都力求完美,我非常崇拜他。”

  “兵三代”付丽敏回到了家乡 

  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是今年6月才投入运行的一处沉浸式景点,同时也是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共有150多穴,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整建制地窝子遗址。

  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梅花说,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分为原始遗址保护、军垦生活体验、党性教育三大功能区。纪念园以军垦文化为亮点,开发集军垦体验、党性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培训项目,将地窝子遗址纪念园打造成具有50年代军垦特色风貌的开放式、情景式教育基地。

  “兵三代”讲解员付丽敏是红星二场走出来的大学生,在成都学师范专业,2023年回到家乡,成为红星二场红色景点的一名讲解员,从红星军垦博物馆到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都讲得娴熟。“我还是喜欢家乡,所以回来了,因为父母都在这里。”付丽敏说。

  她指着一片地窝子说,地窝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的一个连队进疆集体转业后居住的地方,它是军垦战士在盐碱戈壁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挖建的半地穴式建筑,书写了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无私与奉献,是兵团人开发新疆、开发哈密的历史见证,也是兵团人居住条件的历史记录,更是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时至今日,地窝子虽已不具备居住功能,但老一辈军垦战士和一代代兵团人用忠诚和热血铸就的兵团精神代代相传。”付丽敏说。

  “兵四代”董辰熙当上了“小小讲解员” 

  “1953年4月5日,四十七团拿着当地传统铁制农具——坎土曼,吹响开荒造田、屯垦戍边的号角……”“小小讲解员”董辰熙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红星二场的红色故事,铿锵有力。

  年仅13岁的红星二场学校初一学生董辰熙是军垦博物馆的一名“小小讲解员”。“我不用死记硬背讲解词,作为一名‘兵四代’,从小听着红星二场的故事长大,这部分历史我非常熟悉。很多游客听了我的讲解,到红星二场吃‘忆苦思甜’饭,在连队感受其发展历史,感觉我的讲解很有意义。”董辰熙说。

  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馆长初明远说:“自建馆以来,已组织10批‘小小讲解员’选拔,培养超过300名‘小小讲解员’,有些‘小小讲解员’如今已经考上大学。其中董辰熙是从小学培养起来的讲解员,今年还获得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评选的‘优秀讲解员’称号。博物馆从2017年开馆以来,接待游客达70多万人次,这里已成为展示兵团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

  新疆红星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说,红星二场将推进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红星二场老八连营房旧址影视基地、红星二场三连红色美丽连队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出《兵团欢歌》以及《芳华》等经典剧目,打造沉浸式演出剧目,今年还和北京等地的设计公司推进文创产品设计,持续扩大文旅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王思超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半年兵团旅游市场活力迸发